
【星島日報報道】(作者簡介)三點水,人如其名,墨水不多,因緣際會,闖蕩江湖,資質平庸,難成大器,音樂世界,享受逍遙。
鄭嘉嘉(Wendyz)自小在加拿大成長,七年前回港追夢,發過唱片、失落過,離開舊公司,改簽只有四人的「兄弟班」製作公司,學會放下身段,甚至致電傳媒聯絡訪問。今天的她,幕前幕後兩兼顧,慶幸七年來認識不少音樂人、前輩,建立起豐富人脈,檢視走過的路,能開心做音樂,就感滿足了。
生於音樂世家的鄭嘉嘉,爸爸是音樂老師、樂團指揮,自小受音樂熏陶,接觸樂器、學琴學唱,原本計畫十六歲考獲鋼琴牌時,便以教小朋友為業,然而對音樂充滿憧憬的她,卻有了另外想法,她要從事音樂工作,當一個歌手、音樂人。
十九歲那年,因着黃品源等歌手到加拿大開唱,鄭嘉嘉有幸擔任和音工作,更被前輩拉上台合唱一曲《那麼愛你為甚麼》,演唱會完結後,她不知哪來的勇氣,竟大着膽子向黃品源敲門自薦,最後得前輩賞識,建議她到台灣發展,二〇〇八年卻遇上金融風暴,打亂計畫,隨着黃品源將她推薦給任賢齊,轉而簽約香港唱片公司……
這只是樂壇起步的一個楔子,鄭嘉嘉回想自己多年聲途,雖然有點轉折,卻遇上不少貴人,數一數,便有十六歲時的歌唱老師曾路得,繼而是黃品源、任賢齊,找她唱和音的鄧建明(Joey Tang)、提議她跟顧芮寧組Band的校長譚詠麟,以及聽過她唱《那誰》,提議她重唱的蘇永康,以及郭啟華、監製雷頌德等前輩的支持和照顧。
二〇〇九年跟香港唱片公司簽約,因為重唱《那誰》,二〇一二年才等到推出首張唱片的機會。鄭嘉嘉翻唱大熱的《那誰》,並且用作主打歌,推出後反應好壞參半,但她當年成績其實不差,拿下多個獎項,對新人而言,算是有交代了。隨後等了一年,想到也該是時候做新歌,惟公司遲遲未有指引,她心急了,直到約滿便離開。
等了三年,鄭嘉嘉碰上目前的音樂製作公司,老闆是紐西蘭人,熱衷音樂事業,全公司連她只有四位員工,但大家眾志成城,工作氣氛很好,她不僅唱歌,同時兼顧幕後製作,寫歌、和音、編曲、配樂及監製,全面發展,做個多元音樂人,即使聯絡媒體亦變得親力親為。
鄭嘉嘉並不因要放下身段兼做宣傳工作而感難為,她致電媒體相約訪問,即使被拒絕,她也不介意,反而覺得自己與媒體建立關係後,把距離拉近了。
二〇一五年簽約新公司,公司為鄭嘉嘉制定了中、英雙語並行的策略,廣東歌主攻香港地區,英語作品開啟Online市場,想不到年底老闆已為她推出實體英語專輯《Don't Give A...》,面對成品,令重新出發的鄭嘉嘉,有了新的力量,期望在團隊相互刺激下,能深挖更多可能性。在公司配合下,鄭嘉嘉可以自由地工作,遊走幕前幕後,她不住寫歌,自唱之餘,同事也會將新歌推薦給其他唱片公司。
經歷讓她成長,早已體會歌手聲途難料,只有做幕後才可以持之以恆,所以在當歌手時期,她已投放不少心思、時間做幕後工作,以支持幕前演出。這些年來,她便做了不少和音、編曲、監製及配樂等工作。去年,她便為恩師曾路得監製唱片,這是一次難得的師徒合作,恩師面前,她不怯懼,緊守監製崗位,提出意見,甚至要求恩師以當年教她的唱法來演繹。工作態度嚴謹,不斤斤計較酬勞,為她贏得眾多人緣和機會。
鄭嘉嘉坦言很享受目前的音樂旅途,轉當獨立歌手後,為曾經在心態和經濟陷於困局的她打出缺口,即使面對唱片業生態模式改變、景氣低迷、限於製作成本,她學會靈活變通,尋找生存空間,利用不同發布平台,諸如把作品放上網絡經銷,而她最新發表的單曲《打工皇后》,是一首由五星級大廚寫詞,連結食物與音樂,不乏口語化、帶出珍惜訊息可堪玩味的作品。只要時機成熟,鄭嘉嘉還是希望能發行實體唱片,畢竟那拿在手上的溫度和觸感才是最實在的。
原本樂天、開朗的鄭嘉嘉,當找到新的契機後,她又活起來了。走過困境,她不再迷惘、混噩,今天的她,有了新的計畫和目標,在遼闊音樂世界里,能時刻享受耕耘帶來的樂趣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