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青花八千萬推行 基層醫療嚴重不達標
2017年10月30日03:00
■政府計畫兩年內在葵青區設立一所地區康健中心推動基層醫療。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特首林鄭月娥《施政報告》提出,兩年內在葵青區設立一所地區康健中心推動基層醫療。特首選擇葵青區是因為該區約三年前,以八千萬元推行基層醫療的社區重點項目計畫「奠下基礎」。但本報發現,三年以來由葵青區議會推動的多項服務嚴重不達標,其中補貼「白內障手術」項目只達目標一成二,「流感疫苗注射」只達一成九目標。區議會及民政事務署被指宣傳不足,亦斥區議員沒做好宣傳計畫的本分,令區內不少長者及社工從沒聽過相關計畫。

上屆政府在十八個區議會預留每區一億元撥款,推行社區重點項目計畫,希望「政府向區議會下放工作和責任,為落實地區服務和推動地區發展而努力」。當中葵青區議會三年前利用該筆撥款,與地區協會、非牟利機構等合作,推出多項醫療護理服務,今屆《施政報告》認為該計畫是「奠下進一步擴展地區基層醫療護理服務的基礎」,打算兩年內在葵青區設立一所地區康健中心。

本報翻查二○一四年六月民政事務總署向立法會財委會提交的文件,建議利用一億元撥款中的八千萬,給予分別由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提供眼科、流感疫苗注射、外展服務、健康教育等服務;仁濟醫院提供牙科護理服務,另外撥款二百八十萬作重點項目宣傳。

但根據葵青區議會本月十八日提交的《服務進度匯報及監察最新情況》,統計二○一五年一月至今年七月的數字,多項服務嚴重不達標,包括補貼白內障手術達標率為一成二(僅五十五宗)、眼科診症為一成六、健康講座為六成一、外展服務為七成六等。

其中由協會提供的流感疫苗注射服務,二○一五年度目標為一萬人次,最終只有約一千四百人接受注射。社區重點項目督導委員會主席羅競成曾在二○一六年會議中承認,疫苗服務成效不理想,問題源於宣傳效力及服務地點。即使合資格年齡隨後由五十至六十四歲,擴展至十二歲至六十四歲,至今亦僅約六千三百人接受注射,只達到三年三萬劑目標的一成九。

協會主席周奕希表示,協會是提供服務的角色,「宣傳只是佔很少」,「例如驗眼不是我問題,是你來(接受服務),據我觀察,區議會宣傳方面是可以再加強」。協會書面回覆亦指,因服務第一年根據區議會及民政署指示,只接受參加醫管局「耀眼行動」病人的申請,令首年只有五宗個案,隨後放寬申請人可在指定的眼科醫生接受手術及資助,已令個案增至六十宗。

葵青民政事務署回覆本報指,區議會及民政處一直加強宣傳的措施,包括製作海報、宣傳單張、項目通訊、網頁及社交專頁,擴大接觸居民的範圍。但葵青區議會社區健康設施及社區健康宣傳計劃工作小組主席李世隆承認,宣傳上「相信是有進步空間」,認為民政事務署及區議員均有責任,李說自己「有大力宣傳,持咪周圍叫快些參加」。

李亦不點名批評有個別區議員經常缺席會議,亦鮮有在區內向街坊講解計畫。葵青區區議員林慧晶亦聽聞,有區議員自己另外舉辦疫苗注射活動,令更少居民參加公帑舉辦的計畫。

居住青衣邨宜偉樓的陳婆婆,右眼多年前遭熱水灼傷影響視力,表示沒有聽過區內有眼科檢查服務,不知有何途徑得知服務資訊。八十一歲的周婆婆居住葵芳葵豐閣,稱沒有看過宣傳海報,又指曾到明愛醫院進行白內障手術,期間並不知道可申請補貼。

視頻精選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