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撐到“最後一刻”才休息|高質量休息指南
2021年05月11日23:01

原標題:你不必撐到“最後一刻”才休息|高質量休息指南

原創 簡單心理APP 簡單心理

一個小學生自編自唱吐槽“五一調休”的視頻,火了。

假期前的週日要上班,假期後的週六也要上班,原本好好的週末沒有了。

中間生拉硬湊的五天小長假,網友們紛紛表示“不香”。

那英老師2013年發的微博,也被翻了出來,以證明大家的惱火。
網絡上鋪天蓋地關於調休的吐槽,似乎只是打工人們積怨已久的泄憤。
但老實講,從這些言論當中也能看出,大家關於“什麼是休息”的觀念正在悄悄發生轉變。

以前我們用時間的長短衡量休息日,現在,用休息的節律。

以前我們更關心什麼時候休息,現在,我們會關心應該怎麼休息。

所以今天,趁著五一假期還沒開始,跟大家聊聊,到底什麼樣的休息才是高質量的休息,以及你現在最需要的是哪種休息?

白休了:休息的三種誤區

在這場對五一調休的“討伐”之中,有很多人抱怨:每次放假休息,都是越休越累。

根據美聯社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在假期最想做的事情就是:Nothing!

國內的社交平台上,大家也紛紛表示,這樣才是假期的正確打開方式↓↓↓

圖 / 日劇《螢之光》

如果你曾經度過了一個無所事事的假期,卻依然感到疲憊。那麼,你可能需要警惕以下這三種「休息的誤區」:

誤區1:睡得越久,休息越好

終於放假了,你迫不及待地想要睡懶覺,先睡它個12小時對吧?

精神病學專家們的建議是:不要。

有研究證實了“睡眠過多”和“精力不足”之間的聯繫,任何明顯偏離正常睡眠模式的行為,都會擾亂身體節律,增加白天的疲勞感。

另外,對於那些醒著的時候“不會”休息的人來說,即使睡覺也不能讓他們休息。大腦持續處於壓力狀態,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同樣可能在睡眠中釋放。

Michael Breus博士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找出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然後堅持下去——即使是在週末、假期和節假日。”

誤區2:什麼都不幹,就是休息

事實上,“什麼都不幹”在大部分人的生活里等同於“癱在任何一個你想得到的地方——刷手機”。

研究表明,盲目地看電視、瀏覽互聯網或社交媒體根本不是“盲目”的,這種精神上的投入和刺激,實際上會讓你比一開始更累。

你的大腦不僅在安靜地處理你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它還在準備、鼓勵你進行社交活動

(emmm……)。

有實驗發現,當大腦不積極參與有意識的活動時,它就會進入一種準備與他人進行社交互動的狀態。

讓你的思想在網絡信息中自由馳騁,實際上是走向疲憊的最快路徑。

誤區3:每個人適合的休息活動是一樣的

休息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主觀”的。

一項關於“休息”的調查表明,女性更多選擇閱讀作為放鬆方式,而男性則更多選擇音樂。

運動對一部分人來說是“休息的對立面”,但對另一部分人來說是“休息本身”。

研究表明,盲目地聽從其他人的休息安排,實際上可能會讓我們感到更累、更有壓力。

例如,前段時間我問我的室友,週末放鬆一下,去幹嘛?

她告訴我:要不約幾個朋友去蹦迪?

我當即、立刻、馬上拒絕,那對我來說,簡直是一份徹徹底底的“社交工作”。

休息的7種類型:你現在需要哪一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Comfort Zone,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生活狀態下,需要的休息也各不相同。

內科醫生Saundra Dalton-Smith根據研究和臨床經驗,提出了7種類型的休息方式,幫助人們確定,你現在最需要的是哪一種?

正如你所看到的,人們對於休息有不同層面的需要,它們與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關。

單靠某一個具體的假期、某一種具體的活動(社交或者睡覺),並不能讓我們恢復到“完全休息好了”的狀態。

我們不僅要在假期前考慮“休息”的問題,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一種“休息的意識”。

真正的“休息”,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要素

“休息的意識”是心理治療師 Sarah McLaughlin 提出的概念。她認為,休息是“整個系統-心靈-身體”都處於一種平靜的狀態。

高質量休息的體驗,是一種“存在”,而不是“做了什麼”。

我們總結了高質量休息必不可少的三個要素,供大家參考:

1)你不必發揮自我控制的能力。

換句話說,當你處於一種良好的休息活動中,你會感到非常鬆弛,你不需要使用意誌力來抵製工作,或者摒棄對其他事務的擔憂。

研究表明,“努力”休息,例如強迫自己聽音樂,往往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2)不會影響你入睡(保持睡眠節律)。

不要讓你的休息活動,打擾到一貫的睡眠節律,這是假期最值得注意的一件事。

國外的一項研究發現,睡前看電視、以及一杯葡萄酒,是最受歡迎的晚間休息活動,然而它們也是干擾睡眠的罪魁禍首。

3)讓你“關注自己”。

心理治療師 Panthea Saidipour 認為,真正的休息,能夠幫助你從吸收外部刺激轉向調整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感受。

因此,當你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休息方式,你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地方,讓你和自己聯繫起來,回到“當下”。

圖 / 電影《日日是好日》中傳達出的,便是“當下”的力量。

雖然我們對“五一調休”普遍不滿,但內心的期盼也是真實的、猛烈的。

我們期盼這樣一個假期,似乎是在期盼,終於有了一個休息的“正當理由”。

只是,休息為什麼需要“理由”?

休息,本就應該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然、像工作一樣需要被認真對待的“存在”。

願你在生活的日常中,擁有舒服的“休息節奏”。

而不必等到這假期前的最後一刻。

視頻精選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