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為“拚假”煩惱 讓休假多些從容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遊部聯合印發《國民旅遊休閑發展綱要(2022-2030年)》,提出部署培育現代休閑觀念、保障旅遊休閑時間、優化旅遊休閑空間、豐富優質產品供給、完善旅遊休閑設施等10項重點任務,其中“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分佈格局”這一舉措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我國休假制度經曆了多個發展階段:1949年至1978年,《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頒布形成了我國法定假日的基本格局,規定每年有元旦、春節、“五一”“十一”共7天的4個節假日;另外,從1949年至1995年期間,我國一直實行的是僅星期天公休一天,之後調整為每週五天工作後休息兩天;1999年有關規定將五一勞動節和國慶節分別延長為3天,全國每年的法定休息時間為114天;2000年《關於進一步發展假日旅遊的若干意見》把三個7天連放的假日正式確立為“黃金週”。自2008年起,“五一”黃金週被取消,改為3天短假期,並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3次小長假,傳統節日成為新增法定假日。
縱覽全球,各個國家因社會風俗、文化傳統、曆史發展等差異,休假制度不盡相同。隨著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上升,閑暇消費比重逐漸提高,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尤為重要。從需求側看,有利於方便人民群眾外出旅遊,鞏固和發揮強大國內市場優勢,且一定程度上能夠分散大規模出行人群,減少“井噴”現象,提升出行實惠性、體驗感和舒適度;在供給端,有利於增強旅遊、餐飲、交通、酒店等領域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可持續性,催生互聯網等平台企業良性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減輕生態環境、硬件設施、公共服務、治安維護等社會綜合管理方面的集中性壓力,促進假日經濟提檔升級。
我國現行休假體系中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過短,只能依靠調休來湊,不但沒有增加假期的總量,還打破了正常週末的節奏,相關放假安排全國一盤棋,人口流動過於集中,尚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而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分佈格局,需要綜合考慮合理性、機動性和適配性進行謀劃設計。
在休假區間方面,應充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單位承受能力、社會綜合成本等因素。在休假結構方面,儘量將傳統節日當天安排在假期相對居中位置,能夠提升人們過節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鼓勵錯峰休假,督促用人單位大力落實雙休日和帶薪休假,將法定節假日休假、雙休日和帶薪休假有機結合起來,相互補充。在連休安排方面,重構調休標準,通過廣泛開展社會調查,彙集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後再進行科學的調休,使調休不再成為人們享受假期的煩惱和羈絆。
(作者係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管理學院教授)
楊懿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7月2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