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鏡頭記錄極旱鄱陽湖:湖床乾涸,草枯魚死

2022年09月08日16:34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張宇軒

  鄱陽湖旱情又一次刷新了紀錄。

  9月6日,鄱陽湖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發佈枯水藍色預警,受降雨偏少及長江幹流水位偏低影響,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6日8時鄱陽湖星子站水位7.99米,進入極枯水期,達到枯水藍色預警標準。

  而這也刷新了鄱陽湖最早進入極枯水期的紀錄,比原有紀錄(2019年11月30日)提前了85天。

  極端天氣導致的鄱陽湖旱情已使流域內水文情況多次刷新1951年以來的曆史紀錄。8月6日,鄱陽湖星子水文站水位下降至11.91米,正式進入枯水期,刷新有記錄以來最早進入枯水期的紀錄;8月19日,鄱陽湖星子水文站水位下降至9.95米,刷新有記錄以來最早進入低枯水期的紀錄。

  同日,鄱陽湖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還發佈了藍色乾旱預警,7月以來,江西全省持續高溫少雨,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6成。受影響的地區包括九江下轄5縣市、南昌下轄10區縣、上饒下轄2縣。

  之後,鄱陽湖水位繼續下降。至9月7日14時,鄱陽湖水文監測站星子站監測,此時水位已下降至7.87米,比預警時水位再降0.12米。

  鄱陽湖永修縣與都昌縣隔湖相望處,無人機航拍鏡頭下,湖水面積嚴重潰縮,退去湖水後的湖床變成乾涸的灘塗。

9月6日,湖水退去後的灘塗。攝影:張小林
9月6日,湖水退去後的灘塗。攝影:張小林

  “瓢頭山下東北面的鄱陽湖湖面,以往一望無際的湖面,如今處處可見沙灘。”中國職工攝影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張小林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9月6日,極枯水期中的鄱陽湖。攝影:張小林
9月6日,極枯水期中的鄱陽湖。攝影:張小林

  從空中俯瞰,鄱陽湖湖面早已沒有碧波蕩漾的氣勢。呈泥褐色的水面與暴露在烈日下的湖床交接,只能從顏色的深度上分辨,湖面為深色,乾涸的湖床為淺色。原本開闊的水道現在就像迷宮一般,一艘小船在其中作業,不遠處的湖畔一角,車輛駛過留下道道車轍,綠草就此枯黃再未返青。

9月6日,擱淺後死在灘塗上的魚。攝影:張小林
9月6日,擱淺後死在灘塗上的魚。攝影:張小林
9月6日,枯死的山間植被。攝影:張小林
9月6日,枯死的山間植被。攝影:張小林

  “水位不斷降低,湖灘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到處都是曬乾的死魚。”9月6日當天,張小林拍下這一幕幕烈日下的景象。“我每年都會到鄱陽湖南北分水嶺瓢頭山、鬆門山和吉山山脈一帶拍攝,今年鄱陽湖水位比往年同期低了5米,山上的草都枯死了。”

9月6日,航拍瓢頭山、鬆門山和吉山山脈。攝影:張小林
9月6日,航拍瓢頭山、鬆門山和吉山山脈。攝影:張小林

  湖口鞋山、湖心落星墩原本是鄱陽湖秀美的“名片式”景點,在如今的旱情下卻變成另外一副模樣,江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劉遠慶用鏡頭記錄下這罕見的一幕。

湖口鞋山  攝影:劉遠慶
湖口鞋山 攝影:劉遠慶

  據公開信息,鞋山最高處海拔90米,原本四面環水,三面峭壁,水深約9米,遊人可以乘船從西北面登上鞋山。但如今水位下降,整座山體完全“脫水”,鞋山四周的水域變成一片灘塗。

落星墩  攝影:劉遠慶
落星墩 攝影:劉遠慶

  落星墩為一座湖心石島,面積1800平方米,高程21.8米,島上建有亭台樓閣。汛期時四面環水,枯季時可步行上島。今年以來,落星墩經曆了“冰火兩重天”。據廬山市政府官網記載,4月7日鄱陽湖豐水期,落星墩完全淹入水中。但至8月下旬,水位下降後,這一帶水域面積大減,落星墩完全失去湖水的環繞,變成“四面環草”,“島”已名不副實。

9月4日,都昌二橋一帶,湖床上殘存的水脈呈樹形。攝影:劉遠慶
9月4日,都昌二橋一帶,湖床上殘存的水脈呈樹形。攝影:劉遠慶
9月3日,暴露在驕陽下的湖床乾涸開裂。攝影:劉遠慶
9月3日,暴露在驕陽下的湖床乾涸開裂。攝影:劉遠慶

  種種奇觀之下,旱情的嚴重性可窺一斑,抗旱也成為鄱陽湖一帶的當務之急。眼下正是當地水稻等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引水灌溉、抗旱保收成為當地農業、水利部門的重點工作。

因缺水枯死的莊稼可輕鬆從田里提起。攝影:張小林
因缺水枯死的莊稼可輕鬆從田里提起。攝影:張小林
8月21日,鄱陽湖西岸永修縣,工作人員正在架設引水管道。攝影:張小林
8月21日,鄱陽湖西岸永修縣,工作人員正在架設引水管道。攝影:張小林
8月27日,當地開挖的水渠,用於從潦河引水抗旱。攝影:劉遠慶
8月27日,當地開挖的水渠,用於從潦河引水抗旱。攝影:劉遠慶
8月26日,頂著烈日工作的水利工作者。攝影:劉遠慶
8月26日,頂著烈日工作的水利工作者。攝影:劉遠慶
視頻精選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