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IBM遲來的“雲轉型”:效果初顯“陣痛”仍在
本報記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報導
9月13日,數據庫軟件巨頭甲骨文公司(NYSE:ORCL)公佈了最新的季度財報。在截止到今年8月31日的2023財年第一財季,甲骨文總收入為114.45億美元,同比增長18%;淨利潤為15.48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同期下降37%。
《中國經營報》記者查閱甲骨文的曆年財報注意到,這是該公司最近10個財年里交出的收入最高、同比增幅最大的第一財季業績報告。甲骨文管理層在分析業績時表示,第一財季業績的增長主要得益於雲業務的增長,以及收購醫療信息公司Cerner帶來了成本效率的提升。
甲骨文由拉里·埃里森於1977年創立,是全球最大的數據庫軟件公司。2011年起,甲骨文開始大量收購雲計算的企業級軟件和服務公司,開始進入雲計算領域。需要指出的是,此時距離亞馬遜AWS的代表性核心產品EC2上線已過去5年。
當縱向觀察甲骨文的發展曆程時,人們會看到這樣的“劇情”——作為老牌IT巨頭,當錯失雲轉型先機後,開始大舉收購,期間經曆業績萎靡窘境,不得不通過裁員、調整組織架構等削減成本和“瘦身”,而事實上,相似的劇本也被另一家更為老牌的“百年老店”——IBM(NYSE:IBM)拿在手中。
無論是IBM,還是甲骨文,都明確了自身的戰略方向——前者提出“專注於萬億美元規模的混合雲市場”,後者高舉“Oracle雲戰略”大旗,從近期的季度及全年財報來看,兩大老牌企業向雲轉型的效果已初步顯現,不過另一方面,它們還沒有徹底擺脫“困境”,尤其是在愈發激烈的競爭中,甲骨文與IBM仍面臨不小的挑戰。而作為行業龍頭和代表性公司,它們的困境、探索及自救也能給行業企業帶來一些啟發。
轉型遲緩後的“自救”
據Gartner、IDC等知名國際數據機構的報告,全球公有雲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市場主要由亞馬遜AWS、微軟Azure、Google雲、阿里雲主導,合計佔據約七八成的市場份額,而IBM、甲骨文因份額較小常常被歸於“其他”類別中。在這種情況下,IBM、甲骨文只能尋找新的突圍方式。
甲骨文財報顯示,在2023財年第一財季,收購的Cerner為該公司總收入貢獻了14億美元。Cerner是美國老牌的醫療信息化服務商,創立於1979年,在EHR(電子健康檔案)領域位居重要市場地位。2021年12月20日,甲骨文以股票收購的方式收購Cerner,這筆價值283億美元的交易於今年6月完成,成為甲骨文公司創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案。在甲骨文CEO薩弗拉·卡茨看來,隨著Cerner完全整合到甲骨文,並開發新的醫療保健雲服務套件,預計Cerner還將對公司未來幾個季度的收入和每股收益增長產生積極影響。
投資併購是大型科技企業“拿錢換時間”的重要舉措。與甲骨文類似,IBM近年來也是持續“買買買”,僅從2020年1月阿文德·克里希納出任IBM董事長兼CEO起,截止到2022年2月,IBM就進行了20宗併購,以強化其在混合雲方面的能力。當然,IBM於2018年斥資340億美元收購開源解決方案提供商紅帽,為其近兩年里大跨步轉向混合雲和AI戰略奠定了基礎。
不過,在投資併購的同時,IBM、甲骨文也在通過組織架構調整、裁減員工等措施來削減成本。自2020年10月開始,IBM將其全球信息科技服務部(GTS)中的託管基礎架構管理服務業務拆分獨立,後命名為Kyndryl(勤達睿)。
記者查閱IBM、甲骨文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官網披露的文件注意到,通過一系列收購、組織架構“動刀”等措施,兩家企業在全球的員工數量發生了較大變化。IBM在2012年末時的全球員工規模為43.42萬人,而到2022年6月30日,其員工數量為28.21萬人。而甲骨文自2013年至2017年的全球員工規模持續增加了1.8萬人達到13.8萬人,但在2018年至2021年這4年里陸續減少了6000名員工。截止到2022年8月31日,甲骨文全球員工數量回升至14.3萬人。
全球雲市場的業績拉動
通過曆年財報對比不難發現,IBM在2012年至2020年(註:IBM的財年與自然年相同)里,除了2018年收入同比微增0.57%,幾乎連年同比下滑,直到2021年營收573.50億美元,同比增加4%,才止住多年下滑的局面。2022年上半年,IBM營收為297.32億美元,同比增幅為8%;淨利潤為21.25億美元,同比減少近7%。
阿文德·克里希納表示,企業客戶對IBM混合雲和AI產品需求的持續增長,讓IBM在全球實現了良好的增長,預計2022全年將實現高個位數的增長。
而甲骨文交出收入最好的第一財季業績,同樣也是受益於雲業務的增長。2023財年第一財季,從營收結構來看,雲服務和許可證支持業務在第一財季實現收入84.17億美元,同比增長14%,在總收入中的貢獻占比為73%;除此之外,雲授權和本地部署授權業務、硬件業務、服務業務這三部分的收入分別為9.04億美元、7.63億美元和13.61億美元。
謙詢智庫合夥人龔斌分析指出,IBM與甲骨文目前的增長主要來自於雲市場本身的增長拉動,以及它們既有的企業客戶群的轉化優勢等。如果與亞馬遜、微軟等競爭對手相比,其增長速度並不突出。這兩家老牌科技企業“之所以向雲轉型慢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動因:一是雲業務意味著不僅是產品服務改變,更是商業模式的轉變,但它們的傳統業務“包袱”較重,一直無法“All-in”(全部押注),轉型動力不足;二是受企業的基因影響,亞馬遜、微軟、Google等均是有C端業務基因的,組織文化相對敏捷,對市場環境和需求的變化較為敏銳,而to B型的企業往往會稍顯遲緩;三是與公司治理和領導力相關,IBM、甲骨文在那些錯過的轉型時間里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強有力的掌舵人選。
艾媒諮詢高級分析師王清霖持類似看法,“對於甲骨文這種在所在領域幾乎佔據絕對優勢的企業,因為企業自身已經有很龐大的需求及客戶群體,所以市場敏感度一般會比較低,並且對新技術的迭代需求沒有那麼強。受戰略選擇和發展階段的製約,甲骨文和IBM並沒有在第一時間里抓住‘雲’的機遇。”
中國市場戰略調整
從財報來看,中國市場並沒有成為IBM、甲骨文的主要陣地。甲骨文公司在截止到2022年5月31日的2022財年里,55%的收入源於美洲市場,歐洲、中東和非洲市場貢獻收入的28%,亞太地區總共占16%。IBM 2021年美洲地區,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亞太地區的收入貢獻比分別為49%、30%、20%。
近年來包括甲骨文、IBM在內的美國科技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收縮或調整陸續發生,甲骨文在2019~2020年兩次規模性地裁減北京研發中心的員工,2021年IBM則關閉了創立26年之久的中國研究院。
針對甲骨文公司對於中國市場的戰略考量,本報記者通過電子郵件聯繫甲骨文官方,但截至發稿前暫未收到回覆。
儘管IBM與甲骨文近幾年來在國內市場戰略收縮,但仔細對比發現,兩家仍存在一些差異。就在今年3月,曾擔任過聯想集團中國區總裁、三胞集團全球副總裁、美團副總裁的陳旭東出任IBM大中華區總經理,而且與前幾任不同,陳旭東直接向IBM亞太區總經理Paul Burton彙報工作。IBM方面在向記者提供的資料中,著重提到了陳旭東在市場銷售、渠道管理、商務運營、質量管理、區域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
陳旭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IBM之所以沒有做公有雲,是因為以規模和成本製勝的公有雲與IBM聚焦高價值業務的戰略邏輯相悖,發揮IBM的技術和行業專長,聚焦混合雲與AI,將亞馬遜AWS、微軟Azure這些公有雲廠商作為戰略合作夥伴,才更符合IBM的邏輯。他進一步指出,被IBM選擇的原因在於IBM大中華區需要一個像他這樣的“進攻型選手”,同時IBM需要一個對本土市場更為瞭解的人。陳旭東還向媒體透露,自他上任半年里,IBM在中國變得更靈活,如代理商收到的合同越來越多地從英文變成了中文,IBM中國還運營著自己的短視頻號等。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指出,目前,國內市場環境對IBM、甲骨文來說顯然存在巨大的挑戰,在信創產業蓬勃發展的形勢下,國內市場對其需求大幅縮減。
在龔斌看來,受國際貿易環境、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疊加影響,IBM和甲骨文在中國表現不如人意,IBM在中國市場基本上已經沒有本土廠商無法踰越的優勢,不論從技術、價格、交付還是持續服務,國產信創已經追趕上來甚至逐步反超;甲骨文數據庫暫時還有優勢,但隨著國產數據庫如阿里OceanBase和華為高斯Gauss的快速進步,差距在一步步縮小,已經具備逐步替代的基礎,國內信創產業發展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