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法國之歌:中法有這些故事 大革命的餽贈

世界盃上,哪個國家的國歌最好聽?
是英格蘭的《天祐女王》?德國的《德意志之歌》?巴西的《聽,伊匹蘭加的呼聲》?還是阿根廷的《祖國進行曲》?
中國球迷最心潮澎湃的,是2002年,《義勇軍進行曲》響徹世界盃賽場。
還有一首國歌,和《義勇軍進行曲》頗多相似,它曾叫《萊茵軍戰歌》,歌詞中也有「萬眾一心」「前進」等字眼,那就是《馬賽曲》。
激昂的國歌,震撼的力量,這也是世界盃賽場的獨特魅力之一。
可是,施丹從不唱《馬賽曲》,安歷卡、賓施馬也不唱,還有當年的柏天尼。施丹說:「雖然我曾是法國隊長,但從不唱馬賽曲,這並不意味著我不愛法國,你知道我為法國入球多激動嗎?」
法國足球一直有這樣一個話題:移民和後裔。施丹賓施馬都是阿爾及利亞後裔,柏天尼爺爺是意大利人……「蒂尼」嘛。韋拉生於塞內加爾,亨利、杜林都來自加勒比海的瓜德羅普島,皮利斯是西葡混血。

佐卡夫和明朝占士則有著某種奇妙關聯,他是卡爾梅克、波蘭和阿美尼亞混血,卡爾梅克就是「土木堡之變」中的瓦剌蒙古人,佐卡夫的祖先俘虜過明朝占士明英宗。
移民潮源自歷史。一戰法國損失500萬人,整整一代青壯年幾乎打沒了,無奈從非洲殖民地引入勞動力和人口;就像清朝的「湖廣填四川」,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因戰亂銳減至8萬,康熙年起,湖南湖北雲貴陝西等地的近兩百萬移民填入四川,現代四川人的祖籍也多來自這些省。

二戰時,法國抵抗了42天就投降了,被諷刺還不如蘇聯一座大樓守得久。但並非所有法國人都繳槍了,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軍就堅持著戰鬥,近三分之二的士兵來自非洲,他們為法國複國付出了鮮血。
戰後,法國對非洲打開移民之門,今天的法國有680萬移民,一半來自非洲。比如麥巴比,他父親是喀麥隆人,麥巴比自己則有法國和喀麥隆雙國籍。正是這些移民和後裔們,造就了法國足球的輝煌,2018世界盃奪冠的法國隊,87%的球員是直接或間接移民。
【如:普巴(父母來自幾內亞)、安迪堤(生在喀麥隆)、馬杜迪(父母:安哥拉+剛果)、麥巴比(父母喀麥隆+阿爾及利亞)、簡迪(馬里)、基沙文(父母:德國+葡萄牙)、丹比利(馬里)、基奧特(意大利血統)…】

歷史上,中國是足球發源地,英國是現代足球起源地,法國則堪稱世界盃之父。世界盃是法國人列美特創辦的,世界盃史上首個入球也來自法國球員洛朗。不過那時,世界球壇霸主是烏拉圭【1924、1928奧運足球金牌、1930世界盃冠軍】。1924年巴黎奧運會,烏拉圭3比0勝瑞士奪得足球金牌,在這場決賽的看台上,有個留法勤工儉學的20歲中國學生,名叫鄧希賢,後來改名:鄧小平。
小平回憶:「門票5個法郎,是我一天的飯錢,坐的位置又最高,球都看不清楚。」
留法期間,鄧小平有個大他6歲的學長:周恩來。兩人都愛吃croissant牛角麵包,都喜歡看球。
1958年,中國男足第一次參加世界盃外圍賽,主場4比3勝了印尼,這是國足歷史上的世盃外首勝。在先農壇的看台上,坐著周恩來、陳毅、賀龍、聶榮臻、羅瑞卿……其中周、陳、聶,都是留法學生。這大概是國足史上最豪華的觀戰團。

可惜,印尼兩回合入球多一個【印尼主場2-0中國、作客3-4中國】,國足衝擊世界盃失敗,體委主任賀龍對領隊說:「不好好練,還想不想開飯?」幾年後,國足居然1比4輸給巴基斯坦,氣得賀龍留下一句名言:「難道還要搞50年才靈?三大球上不去,我死不瞑目!」
歷史上,中法兩支國家隊踢過兩場。2006年熱身賽,國足1比3負法國,10號施丹射失一個12碼,10號鄭智罰進一個12碼,9號施斯斷了腿。網上說:鄭智讓施斯「鄭智化」了……
不過施斯並沒記仇,十多年後,他這樣說:

今年,42歲的鄭智在廣州仍是教練兼隊員,41歲的施斯輾轉美國芝加哥等隊,他們都堅持踢到了今天。
2010年,國足1比0贏了法國,攻入自由球的鄧卓翔,當時萬眾矚目,對南韓他也有經典入球,可惜,他很快泯然眾人。今年,在中超最火的武漢三鎮隊里,人們又看到了鄧卓翔,原來他也在堅持。

延伸開來,國足和拿過世界盃冠軍的8支球隊踢過18場。對烏拉圭2平3負,對西班牙2負,對英格蘭意大利各輸一場,對德國1平2負,對巴西輸過0比4和0比8……
中國VS烏拉圭
2010年 0-4
2002年 0-2
1996年 1-1
1982年 0-2/0-0
中國VS西班牙
2012年 0-1
2005年 0-3
中國VS英格蘭
1996年 0-3
中國VS意大利
1986年 2-0
中國VS德國
2009年 1-1
2005年 0-1
1988年 0-3
中國VS巴西
2012年 0-8
2003年 0-0
2002年 0-4
中國VS法國
2010年 1-0
2006年 1-3
中國VS阿根廷
1984年 1-0
但國足居然還贏過兩場。除了前面說的勝法國,1984年尼赫魯金盃賽,國足1比0贏了阿根廷,要知道那支阿根廷,除了馬勒當拿沒在,其他位置是全主力。兩年後,老馬歸隊,帶阿根廷拿了世界盃冠軍。
馬勒當拿登基球王之前,世界上最好的球員是一個法國人:柏天尼。普皇當官後名聲臭了,但他在球場上太強了。1984歐國盃,柏天尼一人攻入9球帶法國奪冠,82和86世界盃,他都帶法國攻入四強。1986年,柏天尼、薜高、馬勒當拿「三皇會戰」,最年輕的老馬奪走了皇冠。在意甲,柏天尼和祖記5年兩奪冠,後來被馬勒當拿拉下神壇。小5歲的老馬步入巔峰時,普皇已是生涯暮年,後來,老馬又被更年輕的荷蘭三劍客奪走天下,歲月就是這麼無情。
歷史的歲月長河中,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法國人自稱高盧雄雞,高盧是古羅馬對法國區域的稱呼。高盧人很能打,攻陷過羅馬帝國首都,後來,羅馬出了個牛人,征服了高盧,他叫凱撒。
再後來,更牛的一幫日耳曼蠻族來了,他們是法蘭克人,其首領克洛維的拉丁名字,至今能在歐洲姓氏中找到變體繼承,像法語里的路易,英語的李維士,德語的路德維希,意大利語的路易吉,西語的路斯。

再再後來,更牛的一位來了,查理曼大帝開疆拓土,法蘭克帝國橫跨歐洲。撲克牌里的四個老K,其中紅桃K就是查理曼,和他並肩的是另外三個牛人:凱撒(方塊K)、亞歷山大(梅花K)和大衛王(黑桃K)。
但所謂盛極必衰,合久必分,法蘭克帝國傳到查理曼孫子這裡,被一分為三,這三塊土地,就是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前身,從此奠定了歐洲大陸的格局。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法德源出一家,卻是歐洲一對怨種。普法戰爭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建國儀式竟安排在死敵法國的凡爾賽皇宮舉行,這太凡爾賽了!

一戰法國打敗德國後,又把德國簽戰敗條約的地點放在凡爾賽宮,睚眥必報!一戰時,德國低頭認輸,簽署對法停戰協議,是在貢比涅森林的一節火車廂里,後來二戰希特勒打敗了法國,專門找出這節車廂,拖到貢比涅森林的同一地點,逼著法國代表進車廂里簽投降條約……
世界盃上,法國似乎也最怕德國,巔峰柏天尼兩次都被西德人淘汰。1998和2018兩屆世界盃,法國假如碰到德國,不知還能不能奪冠。
從歐洲版「三家分晉」開始,法國登上了歷史舞台,曆代法國國王中,奇葩人物不少。比如路易十三,一款酒因他得名;

路易十四,偉大的太陽王,他四處攻伐,導致後期國力下降,民生艱苦,這有點像漢武帝;路易十四是個中國迷,給康熙寫過信,來自法國的金雞納霜,治好了康熙的瘧疾……
路易十五,留下一句及時行樂的名言:「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
路易十六,喜歡修鎖和手工活,和明朝的「木匠占士」天啟帝有共同愛好,後來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斬首,而那款斷頭台,是當初他自己設計改進的……
路易十六在位時,接見過一個叫卡洛-波拿巴的貴族,並指定波拿巴的二兒子去讀軍校,這個當時10歲的孩子,叫拿破崙。

在中國,最知名的法國人不是施丹、不是居里夫人、不是聖女貞德,而是拿破崙。他太能打了,五破反法同盟、一手建立法國第一帝國。
關於拿皇,有幾點事實:拿破崙不是矮子,他身高1米68到1米7,和美斯差不多,在當時法國算中等個;他自認的人生巔峰是「三皇會戰」,法俄奧三位占士禦駕親征,齊聚奧斯特利茨村,拿破崙得勝後回到巴黎,親手奠基了如今的名勝:凱旋門;最後,拿破崙其實不是純正的法國人,他早年自我認同為科西嘉人,視法國為侵略者,有點像加泰羅尼亞人和西班牙的關係。
拿破崙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而大革命帶給法國和世界的遠不止此。巴黎國民自衛隊以藍白紅三色為標誌,這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旗的顏色;《馬賽曲》從此時開始傳唱,第三等級的平民們就是唱著這首歌、揮舞著這面旗,第一次為生而平等的理想走上街頭,推翻了那些生來就騎在他們頭上的人。

所以,當世界盃上響起《馬賽曲》,當藍白紅三色飄揚,你會明白,這是歷史的餽贈。
在《馬賽曲》和三色旗背後,是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這既是法國的精神,也是,全人類的財富。
(李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