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國潮|專家:國產品牌不能只抓銷量,更應塑造內在價值
雙十一還沒到,28歲的張曉明就已經列好了購物清單,在近20件商品中,國貨品牌超過一半,包括花西子蜜粉、完美日記小細根口紅、安踏的衛衣、飛躍的鞋子等。國潮、國貨消費熱度近年來持續升溫,許多人的購物車中都有一份“國貨清單”,服飾、電器、食品、家居用品、保健品……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據拚多多發佈的《2022多多新國潮消費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新國潮、新國貨品牌明顯加快了上行新電商的步伐,入駐平台的品牌數量同比增長超過270%,並先後湧現出327個過億元品牌。據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發佈的《2022年輕人國貨消費趨勢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年輕的消費者較以往購買了更多的國貨商品。
“國潮”從興起到如今的發展,大約經曆了十餘年的時間,而今已進入下一個內在提升的十年階段。透明度創新中心(FTIC)創始人楊大筠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產品牌不能只停留在抓銷量、“網紅”直播等方面,應該更深層次地去瞭解怎麼塑造品牌的內在價值。
透明度創新中心(FTIC)創始人楊大筠認為,新興的國潮新品牌崛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趕上了國潮的“風口”。“國潮的主流消費人群是90後、00後,而年輕的消費群體都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新興品牌便鎖定了這類消費群體所帶來的消費潛力,切入國潮賽道,滿足消費者趨勢。”
當下,不論是老字號還是新品牌,都需要再向前邁進,才能在國潮大浪下繼續航行。楊大筠提到,只是停留在抓銷量、“網紅”直播不是長期生存的辦法,應該更深層次地去瞭解怎麼塑造品牌的內在價值,怎麼用更好的方法去傳遞品牌跟產品之間的關係,怎麼抓住國潮,這樣品牌才會更有未來、更有影響力。他認為,對於多數國潮品牌,要學會借助國潮的現象,從產品的設計、研發推廣和宣傳上,建立年輕的消費者跟品牌之間的關係的鏈接,並且產生共鳴。“這種共鳴的前提是對中國的熱愛,對中國文化的尊重等,這有利於吸引年輕人對品牌的關注,從而增加品牌的影響力。”同時,每個品牌在保持自己的個性的情況下,要考慮國潮的元素。“國潮不是一種簡單的現象,也不是簡單符號和圖案的使用,可以從更多的價值訴求裡面去表現,這樣對於一個品牌的崛起會更有幫助。”
對於傳統老字號品牌來說,需要抓住國潮的機會,深度挖掘產品設計、傳播方式、內容傳遞的創新;同時,要學會利用互聯網的方法,讓老品牌用數字媒體的方式創新。
楊大筠認為,目前國潮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而未來也會產生新的消費趨勢。未來品牌的內容越來越重要,未來要與價值訴求建立起鏈接,比如可持續發展、環境氣候等人類關心的社會問題。“因為未來一個好的企業、好的產品不僅是性價比,同時還包含著該品牌企業對社會所擔當的責任,對社會所要作出的貢獻,這也是品牌軟實力的一部分。”
新京報記者 張潔
編輯 王琳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