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X90 Pro+體驗:它才是至強旗艦該有的樣子
十年之前,智能手機行業尚處於一個探索期,各大廠商的產品多是在尋找如何呈現‘智能手機’該有的樣子。
可換電池、異形機身這些曾經是‘功能機’時代的屬性,與獨特的後背設計,一體式工藝這些‘智能機’時代的特點一同存在於彼時的產品當中。

▲ vivo X1
在十年前這個節點,也是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的一個起點,包括 vivo 在內,許多廠商也在摸索,如何去定義智能手機,並按照自己的理解推出了初代產品。
十年之前,作為消費者,我們也在適應‘智能手機’能充當越來越多的角色。它能打電話,也能網上衝浪,也能娛樂消遣,甚至也能基本的記錄。

▲ 誕生十年前的 Nexus 4 圖片來自:Wired
但從當時的產品來看,它們看似能取代許多,實際上卻有點力不從心,很難取代其他。
俗語道‘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對於智能手機行業來說,十年可不止磨了一劍,鋒芒也不止試了一回,曾經的‘探索’逐步有了答案,如何呈現智能手機變得脈絡清晰。
同樣,在我們眼裡,智能手機的地位變得舉足輕重,出門錢包可以不帶,但不帶手機可不行。

不止如此,如今的手機已經開始取代曾經我們身邊大大小小的小物件,從 MP3 到數碼相機,從車鑰匙再到身份證件,彷彿一部手機就是一個哆啦 A 夢的口袋,擁有了半個世界。
當我們站在十年這個節點,它可以是對過往的總結,也可以是新十年的一個開篇。

對於 vivo 來說,今年的 vivo X90 系列也有著如此的含義。作為 X 系列的十年之作,也承載了 vivo 十年的科技沉澱與極致追求。
而超大杯 vivo X90 Pro+ 更是呈現了當下‘智能手機’接近完美的狀態,滿足了大眾對至強旗艦的所有‘幻想’。
大眾的相機,攝影師的備機
可以用這麼一句話來概括 vivo X90 Pro+ 影像水準,它是大眾們的相機,也是攝影師們的備機。
在上半年,vivo X80 系列發佈之後,僅有 X80 與 X80 Pro 兩款‘升杯’產品,讓許多用戶也在等 vivo 的一個 Pro+ 超大杯殺手鐧。

▲ vivo X80 Pro
但即便是簡化產品序列的 vivo X80 系列,在後續的市場表現與用戶口碑上,vivo X80 系列依然是上半年手機市場不可忽視的影像旗艦。
時間來到下半年,vivo X90 系列回歸 vivo 原來的節奏,極致影像的超大杯回歸,就如同蓄力了半年,大招終於放出。
相對於前代,vivo X90 Pro+ 在影像配置規格、影像理念上幾乎全面升級。

先不說鏡頭的規格,光是沉甸甸的手感,就知道是一位重量級選手。
算上前攝,vivo X90 Pro+ 共配備五枚鏡頭,分別是:
超廣角鏡頭:IMX598,4800 萬像素,1/2 英吋,F2.2 廣角(主攝):IMX989,5000 萬像素,1 英吋,F1.75 人像鏡頭(2 倍):IMX758,5000 萬像素 ,1/2.51 英吋,F1.6 長焦鏡頭(3.5 倍):OV64B,6400 萬像素,1/2 英吋,F3.5 前置:GD2,3200 萬像素,1/2.8 英吋,F2.45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 vivo X90 Pro+ 的鏡頭配置相當華麗,但焦段選擇則顯得沒有那麼長。

原生最遠大概是 3.5 倍,等效全畫幅的焦段約是 90mm。vivo X90 Pro+ 並沒有選擇 5x 或者更遠的潛望式鏡頭,但配合大底高像素依然也能達到接近 100 倍的變焦效果。

▲ 3.5 倍
不過在實際體驗中,100 倍變焦的效果還是有點勉強,而想要兼顧到畫質,算上光線情況,20 倍左右(也就是 500mm 焦距)會是一個長焦甜點位。

▲ 左:3.5 倍,右:20 倍變焦
在 vivo X90 Pro+ 官方的定義里,兩枚長焦鏡頭(2 倍、3.5 倍)均是為‘人像’所準備,且也是主打的兩個焦段。
其實目前的這套焦段組合其實涵蓋了 14mm~90mm 這個幾乎最常用的焦段,也與相當多數的創作場景吻合。

且原生的 2 倍和 3.5 倍焦段,在與主攝裁切而來的相似焦段對比當中,其實在光圈、透視關係、傳感器尺寸上有著一定的優勢,畫質上是要更好一些。

▲ 左:2 倍人像,右:3.5 倍人像
2 倍人像鏡頭等同於 50mm 焦段,而 3.5 倍則是 90mm,在傳統相機當中,這兩個焦段也更多的被用於拍攝人像,50mm 接近於人眼透視關係,適合拍攝半身和交代環境,而 90mm 則注重於一些人像的特寫。
當我們在拍攝建築或者風光時,需要超廣角的氣勢,也可能需要超長焦的構圖。但在拍攝人像時,則要儘量避免焦段的透視,儘可能的減少人臉和身體的形變。

▲ 左:2 倍人像,右:3.5 倍人像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手機在‘人像模式’下,都會自動裁切到 2 倍,或者利用接近於 50mm 的焦段去取景和摳圖,為了就是儘可能保證一個正常的頭身比例。
硬件上保留了人像雙焦段,vivo X90 Pro+ 的人像模式當中也有著相當豐富的選,創作靈活度很高。

▲ 左:2 倍人像,右:3.5 倍人像
不過為了增加難度,我並沒有選擇日光下拍攝(其實是廣州一直陰雨綿綿),而是到晚上等一個華燈初上。
在複雜的環境光下,加上人像模式的識別、計算過程,其實對於 vivo X90 Pro+ 來說,有著很大的考驗。別說手機了,相機在這種條件下都很容易抓瞎。

▲ 2 倍人像
頂著綿綿細雨,和同事的催促,我用最短的時間拍了一組人像。無論是 2 倍還是 3.5 倍,無論是正臉還是側臉,vivo X90 Pro+ 的識別速度與咬合能力都讓拍攝過程得心應手。

同時,在人像模式當中調用蔡司各種鏡頭的風格虛化,可以得到類似夢幻般的光斑虛化。而人臉則一貫保持了 vivo 的人像水準,輪廓邊緣清晰,並且也保留了足夠多的細節。

vivo X90 Pro+ 內置的‘人像模式’其實也可以擴展到靜物場景,為此我也特意測試了一些常拍的題材。
人像模式下,植物的邊緣,以及咖啡杯的吸管,都可以完美的識別出來,即便後期調整了‘模擬光圈’,辨圖能力依舊。

▲ 左:模擬 F11 光圈,右:模擬 F0.95 光圈
令我驚訝的是,在錯落有致的植物葉片場景里,我選擇的是模擬 F4 景深,在成片當中,已經有了部分前景虛化的意味,十分接近物Ricoh學下的景深狀態。
這次 vivo X90 Pro+ 雙焦段人像鏡頭是一項獨特的配置,而一英吋的主攝,也將會成為未來影像旗艦的標配。


之所以一直追求大尺寸的傳感器,其實就是為了更純淨的暗光成像,以及物理級的虛化。
而這也是 vivo X90 Pro+ 相機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其實在手機影像的體驗過程中,我們更喜歡光和日立以及空氣通透的環境,隨手就能拍出足夠質感與光影的照片。


或許是由於近幾天廣州陰雨綿綿,戲劇性的光影只存在於晚上的霓虹燈下,而 vivo X90 Pro+ 一英吋的主攝也讓照片變得更純淨。
相對於以往,vivo X90 Pro+ 暗光下的成像速度有著明顯的提升,與白天成像速度相差無幾,一拍即可。

同時在大底和大光圈雙加持之下,前景背景選的得當,很容易得出漂亮的‘真·虛化’,給整張照片增添了一些獨特的氣氛。
話說回來,vivo X90 Pro+ 每一顆鏡頭都可以算是‘大底’,加上與蔡司聯合的特殊鏡片與鍍膜等光學結構,其鏡頭模組也有了一個較為明顯的凸起。
但其實從外觀上來看,四枚鏡頭其實盡力的設計在了圓形模組當中,其位置和所占面積與後蓋的比例顯得就很合理,存在感沒有那麼強。

從 vivo X70 Pro+ 開始,vivo 便與蔡司聯合在手機上引入了‘蔡司自然色彩’,這也是當初在測試時,令我回味無窮的一個特性。
但‘蔡司自然色彩’忠實於還原度,彼時最大的印象就是色彩變得淡雅。而在 vivo X90 Pro+ 里,vivo 對‘蔡司自然色彩’也做了一個大版本的迭代,來到了 2.0。

▲ 左:蔡司自然色彩 2.0,右:vivo 鮮明色彩
相對 1.0 更注重於還原色彩的表現,2.0 版本則注重在整體的‘氛圍’上,比如對比度、白平衡、亮度以及影調,簡單來說就是對色彩、場景、物體有了更複雜的呈現。

▲ 蔡司自然色彩 2.0:超廣角
另外,vivo 相機當中也支援‘vivo 鮮明色彩’,則是 vivo 一直在 X 系列上注重的鮮活、明快、有質感的風格,其實它的風格也更適合大眾。

▲ 左:蔡司自然色彩 2.0,右:vivo 鮮明色彩
直觀來說,蔡司自然色彩更真實一些,而 vivo 鮮明色彩則更清爽透亮一些。
而做直接對比的話,蔡司自然彩色下,照片所呈現的氛圍更接近人眼,比如建築物周圍的水汽,以及霧濛濛的天空,而在鮮明色彩里,顏色有了些許透亮,對比度也稍加了一些,初看上去吸引力更好。

除了色彩,隨著 vivo X90 Pro+,vivo 也加入了一個新的蔡司鏡頭包‘蔡司耀斑人像’,目標場景便是逆光人像。
無論是荷李活大片,亦或是 BBC 的世界級紀錄片,當鏡頭劃過陽光,總會有一絲光暈晃過鏡頭,此時你身上也會有股暖意。

逆光場景下,適當的引入光暈效果,會讓照片顯得生動不少,尤其是在人像拍攝時,讓成像別有一番風味。
包括原來多變的蔡司效果鏡頭包,vivo X90 Pro+ 還帶來了一項趣味性的拍攝效果,蔡司微縮虛化,也就是通過算法模擬出移軸的效果。

這種風格的照片,會帶來一種近似於‘上帝視角’,拍出微縮景觀的感覺,並且也可以與蔡司鏡頭包效果疊加,獲得更趣味的效果,也更富戲劇性。
除了這些影像硬核級別的提升,vivo X90 Pro+ 內置的自研自研芯片和算法也有了一個層級的躍進。V1 有些類似於外掛的一個 ISP,而到了 V2 這裏則更接近於 AI-ISP,也就是加入了 AI 實時處理運算。
給 vivo X90 Pro+ 的影像系統帶來了快速順暢的拍攝效果。要知道 vivo X90 Pro+ 相機參數豪華,功能豐富,對原始數據的採集處理有著很高的要求。

自研芯片 V2 便間接的提升了 vivo X90 Pro+ 的流暢度和拍攝體驗,V2 已經融合在 vivo X90 Pro+ 的各種功能當中,當每按下一次快門,以及更換濾鏡、蔡司鏡頭包時,背後都有著 V2 的影子。
比較直觀的其實仍舊是高規格下的暗光視頻錄製,在肉眼難以分辨的光線下,vivo X90 Pro+ 能夠拍出清晰透亮的最終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整體拉高曝光的同時,也保留了足夠的細節,暗光視頻也正從拍得到逐步進化成拍得好。

關於 vivo X90 Pro+ 的影像體驗,上述的不過是九牛一毛,奈何上手時間短,也只是從最基本和常規的場景下去體驗。
而 vivo X90 Pro+ 也配備了許多專業級功能,像是手持星空、杜比視界 HDR 視頻、14bit SuperRAW 格式記錄等許多能夠滿足準專業的苛求標準。

vivo X90 Pro+ 的影像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它就如同一部沒有短板的相機,對於我們來說,它是一台不亞於相機的手機,而在專業攝影師手裡,它就是一台可靠的創作工具。
vivo X90 Pro+ 的影像系統看起來很複雜,包括自研創新與聯合創新,配備了極其重磅的四攝系統。
還在影像系統上用了相當多的技術,引入了相當多的專業概念,包含了多到數不清的功能。

但所做的種種最終其實只為了一個簡單的結果。就是能夠讓所有人都能心無旁騖的創作好作品,而不會被設備、技巧、色彩等一些客觀原因而限制。
把一件複雜的事情變簡單,其實也是當下智能手機正在著力的一個趨勢,也是技術進步帶來的一個表象。
影像之下,亦有巔峰性能
vivo X90 Pro+ 是我們首次體驗到高通Snapdragon 8 Gen 2 移動平台,並且它也一併用上了 LPDDR5X 運存與 UFS4.0 閃存。由此,也組成了下一代旗艦手機的新性能鐵三角。

高通Snapdragon 8 Gen 2 對 CPU 架構做了一些調整,從 1+3+4 三叢架構調整到 1+4+3,即一個 Cortex X3 超大核心,2 個 Cortex-A715 和 2 個 Cortex-A710 組成的性能核心,以及 3 個 Cortex-A510 能效核心。
如此的改動,其實是既保證了能效,也兼顧了對 32 位應用的支援。

根據高通官方的數據,高通Snapdragon 8 Gen 2 有著 35% 的性能提升,和 40% 的能效提升。
在 vivo X90 Pro+ 上,直觀的數據就是跑分有了明顯的提升,而至於長時間的能效以及穩定性,就要交給遊戲場景來測試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 vivo X90 Pro+ 上市之前,《王者榮耀》就給 vivo X90 全系列同時開啟了極高畫質和超高幀率。
在前代高通Snapdragon 8+ Gen 1 機型里,能雙開的機型屈指可數。作為國民手遊,《王者榮耀》相對來說並不會吃太多的性能,但當高幀率與高畫質同開下,連續幾局也很容易因為積熱問題而讓一些產品鎖幀在 60fps 以下。

在幾局《王者榮耀》尿點局的測試當中,Perfdog 曲線幾乎平直在 120fps 附近,CPU、GPU 利用率相當穩定。曲線當中波動基本上均是水晶爆裂到結算頁面。

而在高強度的 30 分鐘《原神》跑圖測試里,vivo X90 Pro+ 跑出了接近滿幀的成績,並且‘平均每十分鐘卡頓’的數據也十分亮眼。
實際感受當中,印象里已經很少見到過如此順快的跑圖,最關鍵的是,這組數據的得來並非是循環了幾次取優,而是安裝好《原神》並首次加載後的數據。

說實話,對於《原神》這類高負載遊戲,一些主打性能的高通Snapdragon 8+ Gen 1 設備其實也有著類似的成績,但它們在長時間跑圖過程的後半段(20 分鐘左右),會有明顯的幀率波動。
而之所以對 vivo X90 Pro+ 的數據印象如此深刻,一是它的屏幕規格達到 2K,二是它的溫控。

這也是在配備 2K 屏幕的旗艦當中,幀率和卡頓次數成績相當靠前的水準。
在 vivo X90 Pro+ 內,vivo 罕見地內置了兩塊大面積 VC 均熱板,官方表示是為了保證複雜的實時算法能夠穩定運行。
可以說,這是為了在頻繁拍照和長時間視頻下,讓 vivo X90 Pro+ 有著一個穩定的表現,而不會因為積熱而宕機。
而對於遊戲場景來說,如此的配備也讓它在測試當中保持著十分冷靜的狀態。

雙手橫持,任何一個手指都感受不到機身的熱量,包括鏡頭區域,和機頂。只有當你開始找尋熱源時,才會發現整機只有邊框處會有些許可感知的熱量。
而在拍照或者拍視頻時,即使邊框也很難直觀的感受到熱量,整機冷靜的可怕。
你可以說這是高通Snapdragon 8 Gen 2 的功勞,但我覺得這分功勞其實應該給 vivo X90 Pro+ 的軟件調度、內部散熱設計以及散熱堆料上來,它們相輔相成。

高通Snapdragon 8 Gen 2 領銜的性能鐵三角,只不過是 vivo X90 Pro+ 高能的基本盤。
在這個基本盤之下,它的自研芯片 V2、無線無損 HiFi 拉高了上限,打出了差異化。

自研芯片 V2 其實很難界定或者用數據來衡量它的性能如何,但在體驗過 vivo X70 Pro+、vivo X80 Pro 之後,vivo X90 Pro+ 的成像速度和計算效率有著相當的淩厲感。
而且它的許多功能都可以疊加,多種效果一齊運用,效果也是一拍即得,即便是在弱光下,你感受到的只有快門的速度,幾乎沒有任何‘遲疑’。
自研芯片 V2 加持下,vivo X90 Pro+ 有著‘雷厲風行’的成像速度,也是周圍許多同事上手後的最初感受。

這自研芯片 V2 是在影像性能上的提升,而無線無損 HiFi 則是 vivo 自己對十年前自己的一次還願。
真無線耳機的出現,這裡面有一個取捨,取得了方便捨棄了音質。在大潮流之下,作為十年前首次將 HiFi 引入手機的 vivo,也遵從了這個‘取捨’。

但通過技術的積累與升級,vivo 在十年後的 vivo X90 Pro+ 和 vivo TWS 3 Pro 身上,實現了 HiFi 與真無線共存。
vivo TWS 3 Pro 與 vivo X90 Pro+ 搭配後,依靠著 aptX Lossless 技術能夠實現 1.2Mbps 的傳輸碼流,已經達到了 HiFi 標準。

當二者配對後,在 vivo X90 Pro+ 的狀態欄上也有著‘久違’的 HiFi Logo。並且 vivo 也在 TWS 3 Pro 上引入了空間音頻和 48dB 的主動降噪。
無論你的耳朵辨別能力如何,這套組合會給你帶來‘一耳朵’的差距,倘若你開啟了空間音頻,則會有‘半個耳朵’的差距,人聲、樂器能夠相當具體的呈現出來,辨識度也拉滿,與此前的真無線耳機猶如雲泥之別。

與影像類似,在性能里,vivo X90 Pro+ 不僅只是高通Snapdragon 8 Gen 2 帶來的高能低耗,自研芯片 V2 與無線 HiFi 技術帶來的獨特體驗,也是 vivo X90 Pro+ 優異性能的一部分。
而如此的技術和堆料,其實最終還是能讓大眾在使用旗艦機時,有著極佳的體驗,儘量避免取捨的過程。
設計上突顯了一個‘平衡’
關於 vivo X90 Pro+ 的外觀,倘若只說數據的話,它有 9.7mm 厚(鏡頭來到 14.5mm),重量為 221g(沒有算保護殼),那腦海里浮現的絕對會是一塊‘板磚’。
但當我以這個印象初次上手 vivo X90 Pro+ 的時候,它卻給了我一個驚喜。

機身的弧線很好的隱藏了它的厚度,而素皮材質則帶來了一股柔韌而親膚的質感。在貼合手掌的曲線里,vivo X90 Pro+ 主觀上彷彿也輕盈了幾分,雖然長時間的使用後,小手指仍然會發出抗議。
可以說 vivo X90 Pro+ 不是一台輕薄的產品,但不能說它厚重或者手感不佳。

好手感其實難以用數據來量化,而是一個相當主觀的過程。vivo X90 Pro+ 在數據上沒有占到便宜,但在真正的使用當中,帶來的體驗卻要比一些直角邊的旗艦好上不少。
至於 vivo X90 Pro+ 辨識度拉滿的設計風格,在我的理解當中,其實是對曾經 X 系列設計風格的延續,也是對於超大相機模組和美感的一種平衡。

在 vivo X60 系列開始,為了中和鏡頭凸起帶來的突兀感,vivo 引入了‘步汀雲階’的設計,它取自於中國古建築,為鏡頭模組加入了一層過渡。
而到了 X70 系列,鏡頭模組的變大,vivo 則將‘步汀雲階’延伸到‘雲窗’,組成元素依然是鏡頭和一層過渡元素,緩和突兀感。

▲ vivo X70 Pro+
vivo X80 系列亦是如此,但為了讓鏡頭顯得有序,在雲窗上加入了一個圓形以區分不同的區域,而構成了一個‘天圓地方’的東方韻味。
在 vivo X90 Pro+ 上,鏡頭模組本來就有著相當的存在感,為了平衡和中和,vivo 將原本屬於雲窗的區域索性擴大至整個後蓋。

以一條緞帶簡單的區分,上為鏡頭區域,下為握持區域,算上鏡頭模組,它們兩兩之間都取自黃金分割,配合緞帶,則組合成了一股日出東方的意味。
配合華夏紅,東方意境拉滿,並也有了幾分科技與新國潮相輝映的感覺。
在實際使用中,以緞帶分界,手掌受手指基本上會落在下半部分,加上合理分配的重心,並不會有頭重腳輕的感覺,整機會沉穩的落在手裡。

橫向拍照時,不知不覺得,手掌手指也會刻意的避開鏡頭區域,變成了一種在用相機的狀態。
對於 vivo X90 Pro+ 的外觀設計,你可能會說辨識度拉滿,但我覺得當中其實有著許多思考在內,在美感與實用這則二元方程里,找到了一個最優解。

vivo X90 Pro+ 正面是一塊 6.78 英吋Samsung 2K E6 材質 OLED 屏幕,相對於前代,局部峰值亮度達到了 1800nit。
日常使用當中,幾乎很難遇到屏幕亮度不足的狀況,且在室內或者廣州當下的陰雨天氣,自動亮度多數徘徊在 50% 左右。
最關鍵的是,這塊屏幕終於支援了 1440Hz 的 PWM 調光,減少了頻閃對眼睛的傷害。

對於智能手機,外觀屬於設計範疇,而軟件系統其實也是一種設計力的體現。
vivo 最新的 OriginOS 3 系統,同樣也是在實用、交互和流暢性上取了個平衡。
OriginOS 3 的變化其實不大,沒有那種系統大版本躍進式的躍進,而是不斷地夯實流暢、好用的基本功。

明面上,它帶來了大文件夾、一些對視覺觸感的調整和後台調度的優化,初次上手可能難以發現變化,即便體驗了一段時間 vivo X90 Pro+,對於系統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流暢和淩厲的反應速度上。
直到當我某一天偶爾打開了一個前幾天的某外賣軟件,它仍然停留在後台,並保留著下單成功的頁面,而沒有被系統誤清理。

此時,我才意識到,對於一個操作系統而言,基本功要遠比一些小功能的堆砌和炫出一堆概念,對體驗帶來影響要大得多。
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到系統上,vivo X90 Pro+ 不是在做 Yes or No 的選擇題,而是在實用與美感中找出一個最優解。
開啟下一個十年的 vivo X90 系列
vivo X90 系列給了 vivo X 系列一份幾近完美的十年答卷,同時也給了未來十年起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綜合來看,過去十年 vivo X 系列的賣點一直在變化,從 HiFi 到影像,從最薄到屏下指紋,但曆代產品的核心其實一直圍繞著‘技術創新’。

到了 vivo X90 Pro+ 這裏, 過去十年點點滴滴的技術創新也終於落地並最終爆發,也正如 vivo 一堅持的‘埋頭種因,果水到渠成’。
當下能夠滿足人們對至強旗艦的所有‘幻想’,也是十年期間,vivo 不斷種下的技術創新的‘因’,而最終水到渠成的‘果實’。

在 vivo X90 Pro+ 身上,複雜的影像技術,高難度的自研芯片,以及獨樹一幟的設計風格,種種其實都是為了能帶來‘優異體驗’的簡單結果。
未來十年,vivo X 系列產品形態、產品功能如何變化,我們可能難以預知,但在 vivo X90 系列以及過往十年 vivo X 系列當中可以斷言 ,繼續在技術上種因,在產品中得果,將會是 vivo X 系列一貫的堅持。
本文來自愛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