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主任肖立晟:明年中國經濟增速約在5%-6% 居民消費與企業投資“變身”核心驅動力

2022年12月05日15:14

  專訪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主任肖立晟:明年中國經濟增速約在5%-6% 居民消費與企業投資“變身”核心驅動力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陳植 上海報導

  隨著近期防疫措施優化,未來中國經濟基本面能否盡快恢復穩健增長,倍受市場關注。

  12月2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兼九方智投首席經濟學家肖立晟,在2023九方智投年度投資策略報告發佈會期間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指出,疫情防控對中國經濟主要構成短期影響,隨著防疫措施持續優化,居民消費行為與企業經濟活動將逐步恢復正常,帶動中國經濟進入恢復期與擴張期,相比而言,科技發展與高端製造業成長將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能否成功的最核心問題,這需要相關部門不斷將合理寬鬆貨幣政策所帶來的資金流動性轉化成“實務工作量”,促進這些實體經濟穩健發展與技術不斷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明年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大,同樣對中國經濟穩健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肖立晟對此指出,明年中國進出口依然會保持基本平穩發展。但這既需要企業不斷提升業務競爭力,才能在激烈海外競爭中獲取更高的市場份額,相關部門也應在必要時提供出口退稅、信貸支持等扶持措施,幫助外貿企業渡過難關。

  在他看來,明年拉動中國經濟穩健增長的三駕馬車里,消費依然佔據主導地位,占比可能超過60%-70%,尤其是防疫措施持續優化,居民消費熱情將得到釋放,帶動國內消費市場持續回升;其次是製造業與基建投資,儘管受海外需求與財政支出動能有所減弱等因素影響,製造業投資與基建投資的增速有所放緩,但隨著房地產政策調整,明年下半年房地產投資將出現向上抬升勢頭,它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占比仍將高於20%;最後是淨出口,儘管它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占比僅有約10%,但考慮到進出口的總量規模巨大,且進口增長與內需複蘇有關,進出口總量增長對經濟帶動作用依然相當可觀。

  肖立晟認為,儘管明年經濟發展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但他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在5%-6%,其中核心驅動力是防疫措施優化後的居民消費潛力釋放與企業投資機會增加,消費對GDP增速的拉動效應會相比2022年增加1.5個百分點,企業投資也有望增加1個百分點,而不確定性主要來自外貿需求與國內基建投資、財政刺激可持續性等,這些因素都會在明年一季度後逐步顯現。因此在明年一季度期間,國家相關部門仍會全力穩增長,若未來外貿需求降速較快,不排除國內財政刺激穩增長舉措不會那麼快退出,目前國內穩增長舉措與外貿正形成相互對衝的作用。整體而言,隨著國內消費與民間投資的持續複蘇,明年中國經濟穩健增長值得期待。

  疫情無法阻礙中國經濟穩健發展態勢

  《21世紀》:當前中國經濟穩健發展面臨著哪些挑戰?

  肖立晟:短期而言,疫情防控仍是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比如企業會感到沒有足夠的投資機會與消費場景等。根據海外國家的發展經驗,從防疫政策優化到市場經濟活動完全恢復,可能需要3個月時間,中國如果想將這個曲線拉平,不排除需要更長時間。

  所以從今年12月到明年一季度,防疫措施優化仍會對國內經濟構成一些影響,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未來居民消費行為將逐步恢復正常。

  就中國經濟的中長期挑戰而言,經濟結構轉型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能否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中國經濟而言是一個極其核心的問題,其中包括讓中國從中等收入國家變成高收入國家,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科技實力發展,高端製造業蓬勃發展,是未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重中之重。

  明年,我們或許還要關注外部經濟形勢的變化,比如全球經濟衰退的壓力。此外,隨著防疫措施優化令中國經濟活動恢復,價格指數會不會在短期內快速攀升,都會給我們經濟穩健發展構成一些新挑戰。

  《21世紀》:面對複雜的經濟挑戰,該如何化解?

  肖立晟:首先,就宏觀政策而言,還要繼續實施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雖然防疫政策在優化,但從防疫政策優化到企業找到投資機會,還需要一段時間,其中最典型的一項指標,是銀行釋放的流動性或貸款,是否真正流到企業端,形成實務工作量。

  今年前十個月,中國大概新增了約24萬億元M2,但真正形成實務工作量的資金是非常有限的。具體而言,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約在3%,按全年GDP總量117萬億計算,3%就是3.5萬億元,這意味著24萬億元的M2對應3.5萬億元的實務工作量,這是不匹配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信貸形成實務工作量,是未來國家政策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但這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所以貨幣政策不可避免地需要保持合理寬鬆。

  其次,今年基建投資對經濟增長形成一定的提升作用,但在明年,財政刺激在“退出”過程要把握尺寸,不能快速退出,要保持一定的托底作用,至少在明年一季度前,貨幣和財政政策應該是寬鬆與積極的。

  此外,對新能源、汽車、半導體、專精特新、國產替代、醫藥研發等高端製造業產業升級的政策扶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信貸利率、優惠政策方面的支持,可以有效降低這些企業的運營成本,提升這些企業吸引資本的能力,促進這些高端製造業持續獲得資本青睞,實現更好發展。

  《21世紀》:你剛提到明年全球經濟可能面臨衰退風險,會不會導致中國外貿景氣度回落,相關部門應採取哪些措施支撐外貿穩健發展?

  肖立晟:就外貿而言,它最直觀地體現中國的經濟發展特徵,比如在外貿結構里,勞動密集型行業在快速下降,資本密集型行業在快速上升,且替代的行業也在增加,其中比較典型的跡象,就是新能源汽車出口占比越來越高。

  在當前的形勢下,企業還是需要不斷提升競爭力,只有業務競爭力提升,才更有能力增加全球市場份額。

  但是,外貿景氣度的高低,還與海外需求漲跌存在著密切關係。近期,WTO與IMF都發佈未來一年全球貿易增速展望指出,明年貿易增速可能遠遠低於今年,若明年全球貿易增速都在下降,令全球貿易總盤子縮水,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能做的扶持政策,在宏觀層面是相對有限的,可能在微觀層面,對基建產品、半導體行業、新能源行業給予一些政策支持。此外,若明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出現衰退,相關部門還需對部分出口企業提供信貸資金方面的支持。

  明年中央財政赤字率或適度升高

  《21世紀》:今年,基建投資對拉動中國經濟穩健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大,明年國家相關部門會不會調高財政赤字率以持續加大基建與民生領域的投資,解決中國經濟預期轉弱、消費需求偏低等問題?

  肖立晟:不排除這種情況。我個人建議是調高財政赤字的比率,因為中央財政還是非常健康的,且明年地方政府基本已耗盡財力,土地出售收益不足以支撐地方經濟增長所需的額外基建開支,所以若明年房地產市場仍然相對疲弱,地方政府擴大基建投資所籌集的資金仍然有限,需要中央財政的支持。

  今年,我們看到中央財政赤字上升有限,但發行了不少專項債,通過專項債支持地方政府基建投資,但專項債的使用範圍有嚴格要求,令其在基建方面的投資有限,若明年將中央財政赤字規模適度提高,地方政府也將財政赤字規模往上提一提,對資金使用空間與範圍也將變得更靈活,我們認為明年將財政赤字進一步上升,對支持民生與基礎設施投資可能是更有利的。

  《21世紀》:受疫情與經濟波動等因素影響,當前國內實體經濟與小微企業仍面臨較大經營壓力,未來相關部門該如何助力它們恢復穩健發展?

  肖立晟:對小微企業或民營企業而言,相關部門應採取更多措施儘量減少他們的交易成本。

  事實上,疫情防控措施給這些企業帶來的,就是交易成本的上升,包括他們與客戶的見面受到影響。

  因此,相關部門要繼續這些小微企業“降成本”,因為這些小微企業的業務需求正在逐步複蘇,他們也看到了投資機會,但沒有本金,所以下一階段,相關部門一方面可能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投資機會,並降低投資成本,給予更多資金支持。比如在信貸端提供更多信貸資金與更低融資利率,在房租方面進一步降低他們成本,可能是最有利的。

  事實上,中國小微企業是最具活力的群體,他們自己會尋找很多業務發展機會,相關部門要做的,還有在社保、稅收方面繼續給予一些短期減免,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讓他們的業務發展與資金周轉都運轉起來,他們就能逐步擺脫成本壓力,恢復穩健發展態勢。

  “未雨綢繆”全球經濟衰退對中國的衝擊

  《21世紀》:若明年全球經濟真的出現衰退跡象,對中國經濟增長將帶來哪些具體衝擊?我們該如何應對?

  肖立晟:我個人認為,明年全球經濟衰退的概率在上升,但這次經濟衰退特徵與以往相比,存在著一些差異。具體而言,當前全球就業市場比較穩健,沒有出現大規模失業。只要大規模失業不出現,全球民眾的經濟需求就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所以全球經濟政策也不會因經濟衰退而出現太大變化。

  之所以市場覺得明年經濟會衰退,主要原因是歐美國家的PMI,以及歐美長短期國債收益率曲線出現倒掛,因此市場覺得未來金融市場會出現風險,最終導致全球實體經濟需求出現滑坡。

  我個人覺得,明年經濟衰退的衝擊,首先會影響全球金融市場,不排除明年一季度美國金融市場將出現較大動盪,因為很多美國上市企業的盈利預期會下調,在這種情況下,大量資本會撤出投資,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大,也會對國內金融市場與資本流動產生衝擊。

  之後實體經濟或將遭遇衝擊。因為金融市場劇烈動盪會引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帶來歐美國家對全球商品需求大幅下降,最典型的就是大宗商品價格都將劇烈波動,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那些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新興市場國家財政收入,導致它們的主權債務違約風波出現。

  因此,我們很多在海外拓展業務的企業必須關注這類風險,包括發達國家需求下降與新興市場主權債務違約風波等,及時調整經營策略規避潛在的風險。

  《21世紀》:目前金融市場特別關注美聯儲未來的加息幅度與高利率持續時間,若美聯儲在明年延續高利率政策,對明年新興市場資本流出會構成多大的影響?

  肖立晟:目前而言,美聯儲的這輪加息週期已接近尾聲,現在美聯儲基準利率是3.75%-4%,最多再加100個基點,即今年12月加息50個基點,明年再加息25個或50個基點就差不多見頂,最終利率會在4.75%-5%。

  目前,金融市場已基本消化了美聯儲上述加息幅度,所以近期美元指數開始下跌。但對新興市場而言,經濟風險未必直接來自美聯儲的高利率。舉個例子,美國是一個內生性經濟,對外依賴度比較低,若美聯儲不斷加息導致美國民眾信用卡貸款消費利率與資金借貸利率較高,他們就會降低消費,於是美國很多商品需求就會下跌,對新興市場國家商品出口構成負面衝擊。

  因此,美聯儲高利率對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衝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美國高利率造成美國民眾消費需求下降,新興市場國家商品出口受到衝擊。二是美國高利率迫使其他國家不得不採取高利率政策維持相應的利差空間,導致自身經濟需求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新興市場國家將受到外部出口與內部經濟需求的雙重擠壓,所以我個人認為明年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可能會遭遇主權債務違約風波,因為美國經濟需求萎縮,將導致他們出口受擠壓,經濟賬戶出現較大的赤字,國內需求萎縮則導致他們財政赤字上升,兩者疊加就會造成主權債務違約風險加大,反過來迫使這些國家進一步加息穩定國內金融市場與防止資金外流,但此舉又將進一步壓製國內經濟需求,造成惡性循環。

  多管齊下提升海外資本配置中國資產興趣

  《21世紀》:受到多重因素影響,今年海外資本一度減持中國資產,未來國家將採取哪些措施進一步吸引海外資本繼續增持人民幣資產?

  肖立晟:今年海外資本一度減持中國資產,一個重要原因是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明年狀況就可能完全不一樣,防疫措施優化與一系列穩經濟措施出台將令中國經濟進入複蘇期與擴張期,反觀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體可能面臨滯脹期與衰退期。所以越來越多國際資本都紛紛開始看漲中國經濟,希望持有更多中國資產。可以預見的是,明年會有更多海外資本流入中國資產。

  與此同時,要進一步提升海外投資者持有中國資產的意願與興趣,我個人覺得可以從三方面進行優化。

  一是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彙率波動彈性,降低人民幣彙率風險對衝的操作成本。目前,人民幣彙率套保的操作成本似乎仍然有點高,包括交易成本等,這對海外投資者而言仍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因此有必要降低海外投資者交易人民幣資產的交易成本等,或將進一步提升他們對人民幣資產的投資興趣。

  此外,我們還需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外彙市場的活躍度。目前人民幣外彙市場的單日平均交易量約在200億-500億美元,但美元、歐元的每天海外交易量在2萬-3萬億美元,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外彙交易日均規模,吸引更多海外資本參與人民幣交易與人民幣資產配置。

  二是增加人民幣資產風險對衝的套保工具與金融衍生品,目前投資中國資產的主要是海外長期投資者,且他們購買的品種有時候相對單一,對提高國內金融市場交易活躍度的作用略顯不夠,所以可以增加一些金融產品與衍生品,既能幫助他們做套期保值規避投資風險,又能拓展他們的交易策略,可能更有利。

  三是提升政策的延續性,我們跟很多海外投資者溝通時注意到,他們有時會覺得自己看不懂中國相關政策,可能引發一些誤解,導致他們不敢加大中國資產的配置。因此如何讓國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政策便於海外投資者理解,還有提升政策延續性,相對比較重要。

  (統籌:馬春園)

視頻精選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