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西方自己也不再相信”
轉自: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12月12日報導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8日刊發題為《就連西方也不再相信西方價值觀是普世的》的文章,作者是盧綱。全文摘編如下:
上世紀80年代,我還在上大學,亞洲四小龍剛剛開始蓬勃發展,(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和(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等政治領導人開始宣揚他們的“亞洲價值觀”,即他們宣稱的信仰、實踐和規範,為該地區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但他們遭到了無情的攻擊。西方批評家說,並沒有“亞洲價值觀”這樣的東西。許多人說,只有“普世價值”,而且它們當然都起源於歐洲。西方價值觀是普世的,而亞洲價值觀充其量只有有限的價值,在最糟糕的情況下,除了政治宣傳外毫無價值。
時代變了。最近我注意到西方政客在就外國威脅尤其是所謂的“中國威脅”發表評論時,又開始談論價值觀。然而,他們的言論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現在是“我們”(西方)的價值觀與“他們”(亞洲)的價值觀的對抗。
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說:“中國明確地對我們的價值觀和我們的利益構成了系統性威脅和系統性挑戰。”
同時,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稱,21世紀的全球規範必須由“美國的價值觀”來定義。它們甚至不是西方或歐洲的價值觀,而是美國的價值觀。
今天,局面又回到了“我們與他們的對抗”,正因如此,我們的價值觀與他們的價值觀相對立。而且,鑒於歐盟和美國之間經常難以處理的跨大西洋關係,儘管它們目前宣稱在烏克蘭問題上擁有“兄弟般情誼”,奧斯汀特別引用美國價值觀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那時的情況大不相同。對西方來說,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是令人陶醉的時光。冷戰勝利了。經過幾個世紀的戰爭,歐洲正在成為一個大家庭。美國成為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不僅因為它的軍事實力,還因為它具有所謂的占主導地位的“話語權”。
然後,西方定義了世界其他地區的目標,那就是“要更像西方”。美國著名記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暢銷書《淩誌汽車與橄欖樹:理解全球化》中稱其為“金色緊身衣”。如果你想變得像西方一樣富有和自由,你最好穿上它。他寫道:“不幸的是,這件金色緊身衣幾乎是‘一刀切’……而且它並不總是那麼漂亮,也不會總是讓人感到溫柔或舒適。但它就在那裡,它是這個歷史時期唯一可選擇的模式。”
正因如此,西方信仰和尊崇的東西必須具有普世價值和普適性。畢竟,歷史已經做出了判斷:這是“歷史的終結”。
然而從那以後,西方尤其是美國,不僅因為“其他國家的崛起”,而且因其自身的內部衝突、崩潰和矛盾,遭到了削弱。單極時代已經過去,一個更加混亂的時期接踵而至,世界正在努力建立多極國際秩序。
雖然總的來說,西方仍然最富有、軍事實力最強大,但西方對其歷史使命和命運的信心已經消散。它宣稱:“如果我們不能讓他們喜歡我們,那麼我們將不得不將他們視為威脅。”

勝利的普遍性已經被不安全感的防禦性特質所取代。但是,當你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在全世界擁有1000個軍事基地和世界上所有的核武器都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