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人與海豚和諧共處——以色列“海豚礁”見聞

2022年12月15日16:08

  新華社耶路撒冷12月15日電 特寫:人與海豚和諧共處——以色列“海豚礁”見聞

  新華社記者王卓倫 張天朗

  陽光照耀下,三隻可愛的寬吻海豚不時躍出波光粼粼的海面,還會悄悄遊到熟悉的人身旁,躍身輕輕獻上一吻,然後再調皮地遊開。

  這是記者不久前在紅海之濱的以色列城市埃拉特所見景象。人類與海豚親昵互動並不稀奇,但通常發生在海洋館等人為修建場所。在埃拉特這處叫作“海豚礁”的開放海域,獨特之處是不喂食、不馴化、不表演,人為干預被最大程度減少。這裏既成為海豚的自然棲息地,又可以讓人們走近這種充滿靈性的海洋生物,近距離觀察瞭解其生活習性。

  大量本地和外國遊客慕名而來,他們或是站在海岸邊稍高的木製棧台上,期待著海豚偶爾為之的空中翻騰,或是穿戴好浮潛裝備在海中自由遊弋,感受與海豚共享一片海域的樂趣。

  據“海豚礁”海域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阿達瓦特·加爾介紹,現有的三隻寬吻海豚分別名為娜娜、露娜、尼基塔,均在附近的海域出生,最年長的娜娜已經27歲。它們的父母來自緯度較高的黑海海域,20世紀90年代初因科研原因被帶到此地,從此在紅海繁衍生息。

  “海豚是對海水條件非常敏感的動物,當它們開始孕育後代時,說明已經很好地適應了新環境。”加爾說,正是從那一刻起,她和同事們意識到應該讓新出生的海豚寶寶在非人為干預的環境中成長,用其天性和本能,盡情擁抱廣闊的藍色海洋。

  在“海豚礁”一帶的近岸海域出生,三隻海豚逐漸把那裡當作了自己的家。即使在父母相繼離世後,它們仍很少遠距離遊開。作為社會性很強的動物,海豚在長年累月之中與人類建立起了牢固親密的聯繫。但工作人員不會進行喂食、馴化等干預性活動,僅在棧橋上觀察海豚的日常活動或下海互動,並在它們傷病時給予救助。

  “我們從不限制海豚們的活動範圍,並沒有要求它們必須在這附近出沒,但它們總在遊向大海更深處時又回來,只在這附近捕食、嬉戲、打鬧,因為這裏是讓它們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加爾說。

  記者看到,每當加爾在棧台上蹲下身去,不做任何指令,本在遠處活動的海豚便輕輕遊來,迫不及待將頭部探出水面,輕輕親吻著她的面龐。

  “這是娜娜,我和她27年來從沒有鬧過不愉快,我們交流最多、關係最好。”加爾表示,正如朝夕相處的人之間會逐漸建立一種無形默契一樣,人與海豚之間也一樣——嗓音、動作、氣息,都會是一種信號。

  加爾舉例說,一次她膝蓋受傷,幾個月沒出現在“海豚礁”。再次下海時,娜娜敏銳地察覺到了她的身體不適,不停輕輕觸碰她的膝蓋,並且始終近距離陪伴在她身旁。

  三隻海豚的喜怒哀樂也時時牽動著加爾和同事們的心。“表面看來,海豚似乎總在保持微笑,只有經過很長時間的相處才能感知到它們的情緒變化,是愛、信任和瞭解,讓這種感知力的形成水到渠成。”加爾說。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

視頻精選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