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一年,AI獨角獸失去光環
來源:時代財經APP

圖片來源:
圖蟲
作者 | 李婷
編輯 | 史成超
2022年12月30日,AI四小龍中的商湯科技率先迎來上市一週年的日子。
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教授湯曉鷗帶領團隊將人臉識別的準確度提升到99.55%,IDG資本聞風而動,投出數千萬美元,湯曉鷗團隊從學校走出,商湯科技自此成立。
時間往回倒3年,2011年,1988年出生的印奇,和兩名同樣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的創始人唐文斌、楊沐,共同創立了曠視科技,這也是AI四小龍中最先成立的公司。
第二年,在紐約大學Courant數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的朱瓏回國,創辦依圖科技。雲從科技創立最晚,2015年,脫胎於創始人周曦所參與的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項目。
作為AI賽道中的明星企業,商湯、雲從先後上市,曠視依然在繼續A股上市進程,依圖科技主動終止了IPO。過去一年,不少AI企業相繼上市,人工智能早已概念早已不再新鮮,拋開創立時畫的“餅”,人們將焦點放回企業本身,將在哪些領域進行落地,商業化進展又如何?

AI獨角獸光環失靈,雲從已跌破發行價
2022年5月,雲從科技登陸科創板,成為繼商湯之後,AI四小龍中第二個上市的公司。
在上市之前,雲從科技已經整整兩年沒有從外部獲得大額融資,上一筆還是在2020年5月,由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上海國盛、廣州南沙金控、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等投出的18億元C輪融資。彼時,據晚點Latepost報導,雲從科技的投後估值或超250億元。
帶著“國家隊”的標籤走入二級市場,雲從科技上市首日漲幅近40%,收報21.4元/股,總市值158.5億元。這與兩年前的估值相比縮水了近100億元,作為AI獨角獸的雲從科技似乎失去了此前的光環。
2022年最後一個交易日,雲從科技股價跌破發行價。截至12月30日收盤,雲從科技的股價為15.31元/股,總市值進一步縮水至113.40億元。在股票社區股吧里,面對跌勢,部分投資者留言“忍痛割肉離場”,並表示“從1000股到8萬股,30多進15.35離場”。
同樣是在今年上市的AI企業——格靈深瞳也面臨類似的困局。關於格靈深瞳,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真格基金徐小平和紅杉資本沈南鵬曾為其估值應該是1000億美元,還是5000億美元而爭論,最後以3000億美元(1.9萬億元)達成共識。
充滿彈性的估值空間,也反映出在不少投資者心中,AI獨角獸存在突破現有市場想像力的可能。2022年3月17日上市當天,格靈深瞳開盤即破發,發行價為每股39.49元,收盤報每股37.46元,首日市值約70億元,與當初估計的萬億市值相去甚遠,這讓不少中籤新股的投資者大跌眼鏡。
至去年12月30日,格靈深瞳的收盤價為23.00元/股,總市值為42.55億元,與上市之初相比又縮水了約40%。
登陸港交所整一年,商湯科技的股價從每股3.85港元跌至2.22港元,現市值為743.72億港元(約663億元),較發行首日的1400億港元已經跌去近半數。而在去年上市初期,商湯股價一度衝上每股9.7港元,市值曾飆升至3200億港元,現市值不到巔峰期的四分之一。
“如果一家公司不能快速持續地給投資人帶來高額利潤的話,那麼它在資本市場遇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亞太人工智能學會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雷渠江對時代財經指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今年國內市場受疫情影響面臨挑戰,另一方面,從專業角度來講,背後依然是上述AI公司的技術能力並不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滿足消費者需求。
研發投入高企、盈利未見曙光,在各家公司交出的成績單中,虧損仍是投資者不可忽視的一項。2022年前三季度,雲從科技營收為4.56億元,淨虧損為5.89億元。從2019年至今,雲從科技累計虧損26.56億元。
仍未上市的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也深陷虧損泥潭。2019年到2021年上半年,曠視科技累計虧損118.3億元。依圖科技在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累計虧損達到72.68億元。“錢景”迷茫,資本對AI概念的熱捧也逐漸冷卻。
光環失靈,不僅是面對投資者,在求職者之中也是。2022年以來,曠視、商湯接連爆出大規模裁員消息,雖然都已被企業否認,但在求職者心裡還是留下了陰影。
“不少企業都有這些消息,所以我們今年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國企、事業單位,就為了更加穩定。”肖雲(化名)是2022年秋招大軍中的一員,即將計算機技術專業碩士畢業,在往年,互聯網大廠和頭部AI公司,都是他們的第一選擇。在肖雲看來,AI企業招聘的崗位人數明顯變少了,想要拿到offer也越來越難。
而求職的時候,AI公司的商業化程度也會影響到他們的職業選擇。肖雲選擇了推薦算法方向,理由是“在人工智能領域里算需求量比較大且偏落地的方向”。
“也有一些公司會問我更喜歡做研究,還是落地。”肖雲解釋,“小廠就算需要,也不會花太大價錢養一個算法研究員,而真正的算法研究又是比較大的大廠才有,人員需求其實並不高”。

元宇宙和自動駕駛,誰會是良藥
2022年末,來自美國的智能問答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社交網絡上爆火,又將人工智能推上了話題風口。
但事實上,與2021年相比,人工智能賽道的投融資熱度已大不如前。
根據IT桔子統計,2021年,國內AI領域風險融資事件數達到832起,是曆史最高點。截止到2022年11月10日,這一數字僅為400起,與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約50%。即使是與2019年(570起)、2020年(587起)的交易量低位相比,也減少了約三成。
同時,從AI各應用層級的融資事件數來看,2022年風投第一偏好的國內AI項目是更貼近行業的應用層AI項目,其次是具備大規模商業化前景的技術層AI項目,最後才是基礎層AI項目。
在資本市場遇冷,又困在虧損循環里,AI四小龍們還未找到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
過去的一年間,圍繞AI的熱詞必然離不開元宇宙。“原先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會在元宇宙中被完美複刻。下一階段,只要用真正元宇宙原住民的認知重新定義商業模式,就可以有巨大的想像空間。”談及元宇宙的商業構想時,商湯科技CEO徐立在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上這樣說。
商湯也把元宇宙寫進了財報里:“智慧生活板塊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賦能元宇宙發展的SenseMARS火星混合現實平台業務,其發展目標是成為行業領先的元宇宙賦能平台。”
具體來看,商湯給元宇宙找到了不少現實的落地場景。2022年12月20日,商湯科技與中原地產宣佈將共同打造“地產元宇宙”,把AI+MR等數字化技術,融入到找房、看房、購房的環節中,以達到營銷的目的。在此之前,商湯還和嗶哩嗶哩共同打造過MR虛擬體驗館,和航旅縱橫以及長沙黃花機場一起做過機場AR室內導航。
而去年10月,有“元宇宙第一股”之稱的飛天雲動在港交所上市,其主要向企業提供AR/VR內容及服務,擁有京東、百度等大型平台客戶,商湯正是其背後的基石投資者之一。
雲從科技則盯上了虛擬人,虛擬直播、虛擬客服、動畫遊戲都在其覆蓋範圍之內。雲從科技副總裁張嶺同樣在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上表示,“高度關注數字虛擬人技術”,原因是“元宇宙中勢必需要大量數字虛擬人來提供各種服務”。
不過,雖然元宇宙概念玩的風生水起,在實際業務營收中,兩者尚未明確元宇宙貢獻幾何。
2022年,商湯頻頻對外提起的另一個關鍵詞,就是旗下的智能駕駛平台絕影。2022年上半年,絕影智能汽車板塊實現收入1.2億元,同比增長71%。儘管營收占比並不高,但汽車業務的增速可觀。去年一季度,智能汽車業務獨立成立事業群,商湯對該業務的期待可見一二。
同樣的,時代財經注意到,曠視科技也正在招聘自動駕駛相關人才。以自動駕駛數據平台開發一職為例,要求有5年以上後端開發經驗,同時熟悉自動駕駛數據生產全流程,有負責或參與過自動駕駛相關平台設計和建設,月薪資在3萬元到6萬元不等。
雲從科技則表示,現階段暫時不涉足自動駕駛汽車。“更多地選擇中間的產品形態,比如封閉園區的智能小車作為落地,這樣既保證足夠的技術迭代,也能擁有一定的商業回報,以支撐後續的技術投入。”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在接受媒體採訪中提到。
除此之外,在C端消費級產品上,商湯也率先邁出了一步,推出了一款售價1999元起的下棋機器人。
“他們這種嚐試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雷渠江向時代財經表示,對於企業來說,即使只有少部分功能能夠做出來,成功實現商業化,也能夠一定程度上給予投資者信心,持續投入後續開發。
不過,雷渠江也表示,目前尚未出現爆款應用。他強調,目前AI企業共同的痛點依然在於尋找落地場景,“有了落地場景,你才能形成對應的產品,才能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企業才能給投資者回報,這是一個閉環”。
有企業已經喊出了盈利的倒計時,雲從科技把預計盈利時間定在2025年。2022年到2025年,該公司預計收入規模將從16.82億元增至40.1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33.60%,三年後有望實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