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澱區去年新增學位1萬餘個,優質學位供給量及覆蓋面再擴大
1月4日,海澱區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海澱區長李俊傑作政府工作報告。記者從海澱區獲悉,2022年,海澱區持續優化學位供給,新增普惠性學前教育學位1350個、中小學學位10040個,優質學位供給量及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海澱區去年擴充義務教育階段優質學位2630餘個
海澱區委教育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海澱區義務教育階段生源持續增加,為了滿足區域百姓就近上好學的要求,海澱區認真落實北京市義務教育招生政策,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首次實現以電腦派位方式落實多校劃片政策的落地。紮實推進公民同招派位錄取,穩步推進學區製、集團化、按比例對口直升、“公參民”等各項改革舉措,全年新增學位1萬餘個,優質學位供給量及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2022年,海澱區擴充優質學位2630餘個(義務教育階段)。多角度破解按比例對口直升校升學難題,全區22對中小學實現按比例對口直升。
去年,海澱區繼續鞏固學前教育階段三期計劃成果,持續擴增學前學位。7所新建幼兒園實現開園招生,鼓勵駐區單位統籌資源開辦2所幼兒園,完成擴增1350個普惠學位的實事任務。目前,全區各類型幼兒園共236所、292址,在園幼兒8萬餘人,普惠率達到92%。
去年,海澱區教委加快新建小區配套園的籌備進度,中國科學院三幼前沙澗分園、京童未來科學城園等7所小區配套幼兒園實現9月份開園招生;支持駐區單位統籌資源發展學前教育,北京科技大學、軍事科學研究院利用自有場地,在學院路地區、青龍橋地區舉辦公辦園,已於9月開園,有效解決學位的結構性不足問題。
此外,去年海澱區還積極推進海澱北部地區6所新建小區配套幼兒園的承辦工作,其中,3所幼兒園由海國投、海房投等國企承辦,3所幼兒園由中科院幼兒園等優質公辦園承辦,預計2023年開園。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肖家河校區改擴建工程等已開工建設
2022年北京小學畢業生人數為13.4萬人,其中,海澱區畢業生人數最多,達到2.63萬人。為了滿足家長對優質學位的需求,海澱區委區政府加強教育頂層設計,啟動了“優化教育資源佈局工程”,新建和改擴建中小學校共計10餘所,新增學位1萬餘個。
去年9月,海澱區北部地區再有一批新學校投入使用。隨著這批學校開學迎新,2022年,海澱北部地區新增8600餘個中小學學位、6300餘個學前學位,為當地居民帶來優質的義務教育供給服務。北京市育英學校科學城分校位於蘇家坨鎮,總建築面積為37000多平方米。十一中關村科學城學校已於去年招收了首批175名小學新生,去年9月,又迎來首批160名初一新生。
在南部地區,為了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學位供給,海澱區還將五一小學歐洲公館校區設立為獨立建製的五一未來實驗小學,大幅增加招生班數。新設立海澱實驗小學紫竹分校並啟動招生入學工作,將海澱教師進修學校稻香園校區劃歸北京市八一學校用於辦學,增加8000餘平方米的辦學場地。同時,支持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開設初中部,促進各校持續發展。
為了破解高中學位供給難題,海澱區還推動首師大附中一分校、清華附中上地學校、海澱區青苗學校等3所學校增設高中部,新增仁北高級中學,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增加3000餘個高中招生計劃,滿足區域的高中入學需求。
目前,北京大學附屬小學肖家河校區改擴建工程和安寧莊東路保障房配套小學也已開工,亮甲店九年一貫製學校新建項目、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朱房校區改擴建項目、北醫附中改擴建二期等7個項目也將陸續開工。
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已有19所學校納入了集團化辦學
2022年,海澱區進一步深化集團化辦學改革,推動教育集團內涵式發展。特別是今年10月以來,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海澱區密集完成一系列中小學集團化佈局調整,截至11月,海澱區2022年新增8所學校進入集團化辦學隊伍。
在海澱區南部的萬壽路、羊坊店地區,太平路小學正式加盟北京市十一學校教育集團,北京鐵路實驗小學與北京五十七中學也正式建立聯盟式辦學關係。此次佈局調整,將使海澱南部地區教育的發展更加均衡。
位於海澱北部的翠湖小學、上莊中心小學、西二旗小學分別加盟紅英教育集團、十一學校教育集團和中關村一小教育集團,加盟之後各校保持獨立建製,與集團組成資源共享、教師教研的共同體。
海澱區委教育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海澱區持續優化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教育佈局,目前該地區已有19所學校(校址)納入了集團化辦學。未來,海澱北部地區所有的新建中小學,將均由教育集團承辦,全面實現高起點辦學。
海澱全年累計為102所學校(園)的975名特殊兒童提供了直接支持
去年,海澱區繼續加大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力度,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確保成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中職教育深化普職融通育人模式改革,開展“3+2”中高職銜接辦學項目,加強北京市信息管理學校與人大附中合作,探索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點,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申辦學前教育“3+2”專業,推進11個北京市職教特色高水平項目建設,穩步推進“1+X”書證融通改革。
成人教育加強學習型海澱建設,評出30個“海澱區終身學習品牌”和100位“海澱學習之星”,其中4個項目獲評“北京市終身學習品牌”、5人獲評“首都市民學習之星”。製訂了《海澱區落實〈北京市學習型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5年)〉實施方案》。
在《海澱區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9-2022年)》收官之年,海澱區依託教育部和北京市重點課題探索“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融合教育生態支持模式,全面展開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的研究。
此外,海澱區還多措並舉拓寬特殊教育支持服務範圍,將多動症、學習障礙、心理障礙等都納入到專業支持體系,全年累計為102所學校(園)的975名特殊兒童提供了直接支持,為100名六年級隨班就讀學生提供體能監測服務。海澱區特殊教育向兩端延伸,推進融合教育縱深發展,參與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項目,成為學前融合教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試點試驗區,率先掛牌成立6所融合教育示範基地園,培養78名幼兒園融合教育種子教師,引領全區80餘所融合幼兒園協力發展學前融合教育;開設大齡特殊學生週末體驗課程。以研促教,打造海澱特色的特殊教育教師成長之路,充分發揮海澱區特教中心課程服務功能,提供課程近35200節,通過“融合大講堂”“家長微課堂”線上欄目,為教師、家長、陪讀及社會人士推送融合教育理念及策略。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