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丨鄧小嵐:馬蘭花開


2022年2月12日,阜平縣城南莊鎮八一學校,鄧小嵐和馬蘭花兒童合唱團的孩子們準備出發前往北京,參加冬奧會閉幕式表演。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2022年2月4日晚,鳥巢,冬奧會開幕式上,44位來自河北阜平山區的山裡娃用希臘語唱起《奧林匹克頌》。他們來自馬蘭花兒童合唱團,合唱團的前身是馬蘭小樂隊,而鄧小嵐就是馬蘭小樂隊的創建者。
然而,就在馬蘭花兒童合唱團登上冬奧舞台一個多月後,2022年3月21日,鄧小嵐因腦梗病逝,享年79歲。經家人同意,鄧小嵐的一半骨灰葬在了馬蘭村。
鄧小嵐的墓碑上鐫刻著一把小提琴,這是她最愛的樂器,墓旁邊種了兩棵銀杏樹。墓前,常年有村民們采來的鮮花。

2022年2月11日,鄧小嵐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村。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這是“鄧拓的女兒”,想在這裏教音樂
鄧小嵐在馬蘭村的墓就在“晉察冀日報革命烈士墓”旁,這也是鄧小嵐和馬蘭村孩子們結緣的地方。馬蘭村曾是《晉察冀日報》機關駐地,鄧小嵐的父親鄧拓曾任《晉察冀日報》社長兼總編輯。在1943年秋季大“掃蕩”中,七位報社工作人員被日軍殺害。
鄧小嵐從小喜歡音樂,高中時,在學校學了小提琴。大學,進了清華樂隊,做小提琴手。2004年,鄧小嵐決定來馬蘭村教孩子們音樂。
村民孫建芝記得,一位短髮、戴著眼鏡、說普通話,“很精神”的女士來到了馬蘭小學。介紹人稱她是“鄧拓的女兒”,想在這裏教音樂。“很和藹可親,第一次見面就跟熟人一樣”。
學校有四間房子,歪歪斜斜,因總漏雨,牆角被淋得烏黑。辦公室用一個大樹幹頂著。“這太危險了”,鄧小嵐回到北京後,她找兄弟姐妹商量,湊了四萬塊錢,給學校蓋了四間新房子,還在教師休息室修了村里第一個衝水式的廁所。
在孫建芝的記憶里,鄧小嵐總在啃玉米面饅頭。白麵饃貴,鄧小嵐知道老鄉家都不富裕,別人給她送饅頭,她只要玉米面的。

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力
鄧小嵐發現山裡的孩子雖然音準差點,但聲音很乾淨、透明,“像從樹林里穿過來,從溪水裡流過來的聲音”。不久,她又萌生了教孩子樂器的想法。她從北京的親戚家、朋友那裡蒐集了許多二手樂器,運到馬蘭來。
鄧小嵐從十幾個孩子裡挑出了6個唱歌還不錯的,給他們分配樂器。2006年,山裡的馬蘭小樂隊就正式成立了。
白紫薇今年21歲,正讀大學,她曾是馬蘭小樂隊的成員,白紫薇記得她會彈的第一首曲子是《歡樂頌》。
只要願意學的孩子,鄧小嵐都教。她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力。
磕磕絆絆中,鄧小嵐帶著小樂隊走過了16年。2012年,馬蘭小樂隊登上了北京衛視的春晚。

2022年2月11日,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村,鄧小嵐促成的“月亮舞台”在胭脂河畔建成。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改變了一個村莊
現在到馬蘭村,能看見一個紅色的大牌子,上面寫著“紅色馬蘭、音樂馬蘭、生態馬蘭”,這是鄧小嵐給馬蘭村提出的三張名片。
“她(生前)沒給人一種轟轟烈烈的感覺,就一直在默默無聞地做事,去改變這個村莊”。村民們說。
2022年,馬蘭花兒童合唱團登上冬奧會後,馬蘭村收穫了許多關注,籌建馬蘭兒童音樂節和發展旅遊都成為了當地的重點工作。在鄧小嵐的推動下,現在,阜平縣的每一所小學都配備了音樂老師。
“要不是有鄧老師十幾年的付出,也沒有馬蘭的今天”。 村支書孫誌勝說。
鄧小嵐去世時,當地政府在她修建的馬蘭小學教室旁放了一張她的遺像,在她的墓碑上還刻了她說過的一段話:“音樂就像朋友,無論快樂與憂傷,只要你不放棄她,她永遠都不會離開你……教孩子們音樂使我收穫了極大的快樂。”
新京報記者 王霜霜
編輯 胡傑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