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科學家共同研究顯示:中國擁有全球最大水力發電潛力
參考消息網1月18日報導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17日報導,一項新的評估發現,中國擁有世界上尚未利用的、有利可圖的最大水力發電潛力,如果加以開發,能夠滿足該國30%的電力需求。
報導稱,由英國、中國、新加坡、西班牙、瑞典、泰國和美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小組研究了全球近300萬條河流的數據,以確定未利用的水力發電潛力的總量。他們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經同行評審的英國《自然·水》月刊上。
研究表明,中國的潛在水電開發地點主要位於西藏、四川、雲南和貴州。
報導稱,為了限制對環境和社會的潛在影響,該研究小組把被認為是遺產地、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森林、超過5萬人的定居點和地震多發地區排除在評估之外。
他們發現,亞洲和非洲加起來約占全球未利用的、有利可圖的水力發電量的85%——相當於每年5.27萬億千瓦時。
亞洲的大部分地點位於中國、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而非洲的地點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和讚比亞,這些地方的水電開發仍處於起步階段。
該團隊表示:“亞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還沒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有利可圖的水力發電潛力。”
該團隊還稱,亞洲的“水塔”喜馬拉雅山脈的水電擴張潛力最大(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二),該地區許多規劃中的水庫已經在建設之中。
報導稱,中國是世界上現有水力發電量最高的國家,並擁有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水力發電設施,包括長江上的三峽大壩,以及金沙江上的白鶴灘和溪洛渡大壩。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20年,水力發電占全球發電總量的六分之一,是最大的低碳能源來源。該機構2021年製定的路線圖顯示,到2050年全球水力發電能力需要翻一番,才能使世界走上實現淨零排放的道路。
研究報告的合著者、南方科技大學的學者曾振中表示,新的評估表明,國際能源署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曾振中還說,水壩對緩解旱情也有一定作用。
他指出,中國去年出現非常罕見的旱情,湖泊的乾涸影響了農業生產。
他說:“三峽大壩放水是為了緩解下遊的旱情,抬高那裡的水位,包括鄱陽湖。這對緩和下遊旱情起到了關鍵作用。如果沒有大壩,乾旱可能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