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導演郭帆:我們在這裏看到了真實的科幻!
中國科幻巨製《流浪地球2》不負期待,以超強陣容驚喜開年,自大年初一上映後熱度和口碑持續高企。電影中橫貫天地的“太空電梯”、驚險刺激的“空戰對抗”、縱情馳騁的“工程機械”等一系列視覺奇觀被密集投放,全新升級的特效質感以及濃厚的重工業美學再次引發觀眾熱議。

據介紹,《流浪地球2》不僅通過高水準的特效再次拔高了硬核科幻的門檻,影片中大篇幅、多鏡頭的“實車實演”,更大膽、創新地展現出了國產尖端裝備所凝聚的科技力量。這其中,許多可行駛、可作業、可變形的UEG地球聯合政府機械設備,就出自中國工程機械領導者品牌——徐工集團,記者日前探訪徐工,對這場中國科幻和超級裝備的“絕佳聯袂”一探究竟。

幕前機械大秀
幕後人機一體
從早期的四大名著到到現下的各類熱門綜藝,工程機械裝備亮相影視作品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但更多承擔的是幕後“工具車”的屬性。在《流浪地球2》中的大規模設備投入,代表著在中國科幻電影的表現體系中,“工具車”開始升級為“道具車”,真正地從幕後走到台前,以製造業為底色的“基建朋克”,也將成為未來中國科幻電影的重要符號。
那麼,《流浪地球2》為何把如此大筆墨留給工程裝備?是因為不管是和平年代,還是災難時刻,工程機械都肩負著“讓世界更美好”的使命。尤其是在“太陽危機”即將來襲,世界危在旦夕的關鍵時刻,硬核工程機械猶如人類披甲上陣的“戰甲”,更是當然不讓。

據瞭解,在早期的設備遴選時,導演組就對劇中工程裝備“角色”給予厚望:“希望能真正呈現出中國製造、民族品牌的力量!”其實從第一部中的火石運輸車可以窺見,科幻片的道具材質需要依據電影的場景、畫面、美術需求定製,同時還要具有未來感、科技感,通常很難在現有工業水準和預算下實現。
依託完備的產品型譜和成熟的產業鏈配套體系,中國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徐工集團以起重、土方、道路、高空、環衛、安全與應急救援等成套化設備保障方案,成為《流浪地球2》的特殊“演員”。

“科技是文學最大的煙火氣。”導演組負責構思和想像,徐工負責定製和落地。徐工流浪地球項目現場執行總監、徐工傳動黨委副書記馬鳴介紹:“近半年時間,徐工先後投入42款61台主機設備、400多套零部件及車間道具、61套三維模型、319名工作人員,從時間、塗裝、設備、人員、物流、現場執行等各方面為《流浪地球2》做好資源配置和保障。”
看過電影的朋友們想必都被未來感的白色機械圈粉,其實白色並不是工程機械產品的“主色調”。結合“未來感”的主題,設備外形設計和改色成了首要任務。徐工研究總院工業設計中心主任設計師張寒:“我們作為工業設計的國家隊,在接到任務之後,結合整個電影的場景需求,以及徐工參與拍攝的產品特點,僅用了兩天時間,就發散出多款符合電影主題產品形象設計方案,聯合導演組優選出最佳方案,快速應用到此次參與拍攝的產品上,最終呈現出來的產品整體效果非常理想。”
從幕前質感豐富的視覺呈現,到幕後高超精湛的機手實操,從忙碌的置景搬運,到先進的生活區服務保障,徐工“藍白軍團”憑藉先進卓越、穩定可靠的產品品質和吃苦耐勞、專業敬業的工作作風收穫劇方高度的讚譽。
虛擬與現實同屏
文藝與重器共振
這或許是繼卡塔爾世界盃場館建設之後,中國工程機械在大螢幕前的又一次極限挑戰和全景展示。前者爭分奪秒的“中國速度”,真實中略顯科幻;後者輾轉騰挪的“酷炫特技”,科幻中彰顯真實。

科技是科幻的基礎,科幻是科技的未來。徐工的一名電氣工程師夏韜在觀影后感歎到:“電影的創新表達契合了我們在設計產品時的‘漫天想像’。”可以說,《流浪地球2》完成了一次虛擬和現實的同屏,文藝和重器的共振。影片中“騰挪漂移”的視覺特效,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未來新品”讓人目不暇接,這些並非是為了“炫技”,不少在現實中都有“原型”,是基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
比如影片中擁有四條支腿的多地形智能應急救援平台——徐工ET120,又稱“鋼鐵螳螂”。18個液壓油缸,能支持它在山地、沼澤、隧道等複雜地形中如履平地,搭載不同工作機具,實現滅火、伐木、切割、打樁等多種作業功能,適用於雪崩、地震、滑坡、堰塞湖等災後搶險救援,甚至在4500米高海拔、零下40度的極限環境下也能勝任。

除此之外,徐工基於高寒、高熱、高海拔等複雜的應用場景,圍繞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方向研發的數十項創新成果成功運用《流浪地球2》,無人駕駛和新能源的設備占總體設備的三分之一以上。這些超級裝備的參與保障了超極限的拍攝質量,彰顯著中國的工業製造水平。
從港口、道路、城建等施工現場,到萬眾矚目的大螢幕,這場跨界聯動為中國工程機械品牌破圈提供了世界級的平台。徐工研究總院黨委副書記(時任徐工港機黨委副書記)孫鳳娟介紹說:“我們的agv(無人駕駛平板車)在電影中出現比較多,因為它的無人化,比較符合科幻電影的整體需求。這是我們的產業板塊尋求品牌破圈的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探索。”
突破“卡脖子”之痛
為全人類造福
對於工程機械從業人員來說,《流浪地球2》不僅僅是一部賀歲檔電影,抑或是硬核科幻片,更像是對那些常年甘居幕後、默默奉獻的行業開拓者的一部“讚歌”,它讓冰冷的工程機械鮮活、靈動地展現給更多人看見。

在《流浪地球》系列之前,沒有人知道在中國應該怎樣拍攝一部高質量科幻片。導演郭帆不知道,因此他曾跟隨廣電總局赴美導演培訓班,也多次去荷李活考察學習。
而在工程機械領域,至少在30多年前,中國還是“小透明”,而國外高端玩家主要有美國、德國、日本等,他們不僅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還封鎖了相關技術,特別是在核心零部件上,在技術含量更高的高端產品研發上,我們備受“卡脖子”之痛。

從產品技術由國外引進消化吸收,到模仿創新的自主研發,再到掌握關鍵技術,最後實現多項核心技術原創,以徐工為代表的中國工程機械嘔心瀝血數十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形成了最前沿全球協同研發體系,開啟了從默默無聞到全球前三的突圍。
在1月20日電影《流浪地球2》北京首映禮現場,導演郭帆毫不吝嗇對曾經並肩作戰的夥伴的讚美:“我迫不及待想說一下徐工,我們拍攝中運用到的鋼鐵螳螂,那就是一個現實版的變形金剛,整個拍攝期間我們在徐工看到了很多很多真實的科幻,看到了真正的工業。我由衷的感到驕傲,因為這些我們自己人做出來的!”
任何的進步都來自實幹精神和建設性的力量。在此,向劉慈欣致敬,向郭帆致敬,向堅定邁出中國科幻第一步的“探險家”們致敬,也向中國電影工業背後的“製造基底”致敬。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願電影《流浪地球2》能夠成為中國電影工業的嶄新坐標,照亮前路!我們也相信,未來的中國科幻電影、未來的中國製造,必定會看到藍天,鮮花掛滿枝頭!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