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一本家譜傳遞的戍邊熱血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24日電 題:一本家譜傳遞的戍邊熱血
梅世雄、劉敏、王琢舒
大年初三,在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國門六連”,中士阿鈷達木正和父親雙喜尼瑪進行視頻通話,父子兩人手裡各捧著一本《連隊家譜》,邊看邊動情地講述連隊變化和戍邊故事。
翻到自己當兵時的影像,曾在連隊擔任一班副班長的雙喜尼瑪在視頻那頭再次講起曾經的故事:“那時候新鮮蔬菜運不到,吃的都是風乾的蔬菜,放在水裡泡發了煮著吃;為了燒火取暖做飯,還得一邊巡邏一邊撿牛糞……但就是這樣的條件,留隊的時候大家還是爭著搶著要留下來,都想接著幹、接著守邊防呀!”
可是,由於名額的原因,老兵雙喜尼瑪當年並未如願。
雙喜尼瑪退伍近40年,他的兒子阿鈷達木從學校畢業應徵入伍,在填寫誌願的時候,主動選擇了艱苦的邊防。新兵下連時,阿鈷達木又憑藉著優異的考核成績到了“國門六連”。現在的連隊有明亮的宿舍、先進的取暖設備,還有8米寬的砂石巡邏路、食堂里豐盛的菜餚……
聽到父親的講述,剛剛被選為中士的阿鈷達木格外動容:“我和我父親都是《連隊家譜》中的一員,基因賡續、血脈傳承,我繼承了父親的夢想,也一定要續寫父輩的榮光,守好祖國大北疆!”
這一刻,是父與子的情感產生的共鳴,更是老一輩戍邊人和新時代戍邊官兵跨越時代的交集。
“國門六連”駐守在二連浩特口岸——這裏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中蒙邊境最大的鐵路公路口岸,也是距離首都北京最近的陸路口岸。曆經46年風霜雨雪,幾經調整轉隸,“國門六連”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4次、二等功9次、三等功18次。
如何把老邊防的紅色基因融入新生代戍邊官兵血脈?2020年2月,連隊政治指導員康皓隆踏上了追尋老一輩戍邊人足跡的“尋親之旅”。
康皓隆利用休假時間,實地探訪56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國門六連”退伍的老兵,足跡遍及北京、西安、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蘭察布等17個城市;到駐地二連浩特市圖書館、檔案局,蒐集整理“國門六連”自1976年組建以來,連隊建設發展的音像、影像和文字記載等珍貴史料1000餘份……1年多後,編纂成《連隊家譜》。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強軍史學習教育,繁榮發展強軍文化,強化戰鬥精神培育’。”在康皓隆看來,讀軍史,首先要讀連史,這本《連隊家譜》作為連隊特有的文化符號,正逐漸成為官兵們賡續紅色血脈、激發戍邊熱血的精神載體。
二級上士張悅,幾年前從二線連隊來到邊境一線,面對繁重的執勤和巡邏任務,他一度表現出強烈的不適應。但瞭解到連隊前輩達賴老班長飛身撲向偷渡人員、前輩喬祥勝老班長撿拾脫手的手榴彈勇救民兵的故事後,他被深深震撼了。從那以後,張悅鉚著一股勁兒:“二線連隊的訓練尖子更要當好一線連隊的執勤標兵!”
訓練之餘,他在機房學習複雜的邊防監控設備操作和使用。外出巡邏時,他把邊境的每一處窪地、每一個土坎都牢牢記在心裡……現在,他不但多次在旅崗位技能單科目比武中折桂,還成為了連史講解員:“找回初心再出發,賡續血脈鑄軍魂。我們一定要接過老邊防的鋼槍,鍛造敢打必勝、強邊固防的國門利劍!”
連隊是一個特殊的“家”,承載了太多官兵的青春和夢想、光榮與回憶。《連隊家譜》作為“傳家寶”,激勵著一茬茬官兵守衛在祖國的最前沿,不斷續寫連隊新的輝煌。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