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鄉村不止詩和遠方

2023年01月26日09:36

2020年7月14日,張益永遠忘不了這個日子。那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樣吃過晚飯,看了會電影,然後上樓打印當天網店的發貨訂單。

打開電腦,登入網店後台,他熟練地打開訂單待發貨界面。第一次看到那個數字,張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顫抖的手指戳到了電腦屏幕上,一個零一個零地數了三遍,“個十百千萬”,一股氣猛一下衝到了頭頂,他緊張到無法呼吸,整個房間只能聽到“怦怦怦”心臟跳動的聲音,“破萬了!”

這一數字在三個月前還在個位數之內止步不前。從廈門畢業後,張益懷抱著“成為一名企業家”的夢想留在農村幫助父親賣百合。一次徹夜長談後,他說服了父親開闢線上業務,並在家裡擁有了一個臨時搭建起來的“辦公室”,一切從零開始做起。

“95後”出生於農村,成長於物質豐富的時代;普遍具備大專、本科學曆,更樂意通過科技興農的方式,投身家鄉農業;與父輩相比,對電商、直播等創新模式具備先天的敏感度,喜歡挖掘線下線上結合的新機遇;具有強烈的品牌意識、IP意識......這類人常被稱為“新農人”。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新農人畢業後選擇返鄉創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我國60多萬個鄉村各類豐富的人文風光資源和國家扶持政策也為返鄉青年提供了創造事業的沃土。然而,鄉村不止詩和遠方,在創業過程中新農人還面臨著更多現實因素的壓力:基礎設施匱乏、賽道內卷、缺乏有效的引導扶持、招聘困難......如何更好地幫助新農人返鄉創業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以下是幾位紮根鄉村創業者的故事。

返鄉創業:從西裝革履到“鋤頭+鼠標”

低矮的老宅錯落有致地填滿山村,又被茂密翠綠的參天大樹層層包裹,婆娑樹影斜照在老宅大紅的牆面上,正午暖陽普照,天空湛藍,院子裡曬滿了金燦燦的玉米粒......這就是張月東的家鄉——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梨子水村秋天的風光。

張月東家鄉的景色。圖/受訪者供圖
張月東家鄉的景色。圖/受訪者供圖

詩意的自然風光、誘人的山間美食再加上淳樸熱情的村民共同孕育出獨特古村落人文景觀。互聯網的普及和短視頻的出現也使得古村落的魅力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據不完全統計,貴州省銅仁市孕育了黔東農倉、古村樂樂、村生莫、念鄉人東毛、念鄉人周周等一批批粉絲百萬、千萬級別的三農短視頻博主。

在當地,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居多,張月東從小跟著爺爺奶奶一起長大,“隔代親”也是村子的普遍現象。去年年初,月東的奶奶生病,每次視頻通話他都能看到奶奶眼中的紅血絲。

“孝分兩種,養口體、養心誌,兩者缺一不可。”彼時,熱播劇《人世間》中的一句話讓張月東在心中記掛良久,他覺得一天三次通話也比不上實時在奶奶身邊,也就是在這時,他開始萌生返鄉創業的想法。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截至2022年6月,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累計達到1120萬人。大城市生存紅利期過後,都市生活工作的成本和機會無法支撐起部分年輕人的“城市夢”,他們也因此“被迫返鄉”,去尋找兼顧家人和個人發展的更好機會。

從貴州的小山村來到繁華的上海,大學四年,安勇每時每刻都在思考怎麼才能留在上海,然而直到畢業後,他才知道自己所做的努力遠遠不夠。

在一個10平方米不到的朝北小單間內安勇度過了整整一年。房間很小,靠近軍工路高架橋,每天晚上火車路過時會發出“嗚嗚”的嘶鳴聲,在寂靜的長夜中尤為突出。

上海軍工路600弄的地理位置有些獨特,安勇上班時需要橫穿高架橋和火車道,運氣不好的時候,既要等地鐵,又要等火車,還要等紅綠燈。等火車時,安勇經常和一批身穿黃藍外衣的外賣騎手整齊地停在一條線上。

上海的冬天很冷,安勇下班後,回到自己租的小單間內,會打開空調取暖,然後蜷縮在床上,放上一首他常聽的《Unsteady》,讓音符填滿空蕩蕩的房間。每當這時,他都會想起自己在家鄉的日子——貴州山裡的冬天,他和家人坐在爐火旁烤火,嗑瓜子,嘮家常,共度一天的最後時光。

2022年上半年,因為上海封控等原因,安勇的工資水平從頂峰時的2萬一下銳降至幾千。不穩定的收入狀況迫使安勇做出改變,他通過朋友介紹獲得了與“古村樂樂”“念鄉人周周”等家鄉知名三農博主交流學習的機會,思慮再三,他聯繫發小張月東,決定共同返鄉做三農短視頻創業。

返鄉後,安勇從西裝革履的都市白領成了新農人,手中的咖啡換成了鋤頭+鼠標。

安勇、張月東兩人也將電商作為創業變現的重點方式。他們聯繫到了當地一家高檔酒店負責人,由對方提供農產品供應,他們則負責線上銷售。供應鏈問題解決後,兩人唯一需要努力的就是如何打造個人IP。

返鄉後,兩人選擇拍攝三農題材短視頻,考慮到當地隔代親的背景,再加上月東奶奶的傳統手藝較多,他們決定將賬號價值觀定義在農村背景下祖孫感情傳遞上,通過記錄月東和爺爺奶奶的生活展現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特色美食。

張月東和爺爺奶奶的合照。圖/受訪者供圖
張月東和爺爺奶奶的合照。圖/受訪者供圖

在短視頻中,張月東跟著奶奶做米花、蒸豆豉、製綠豆粉,親手種下紅薯、山藥、油菜,然後將這些食材烹飪成一道道黔東美食。

在兩年多的鄉村調研工作中,鄉創筆記主理人劉強發現,電商、直播帶貨成為了大部分返鄉創業者的首選。隨著自媒體的高速發展,普通人很容易進入到財富自由或名人行列,而且直播帶貨對場地沒有要求,門檻較低,變現更快。

圓一個企業家的夢

尋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張益喜歡一個人騎車到學校附近的海灘上看日出。廈門靠海,視野開闊,清晨的日出最為壯麗絢爛,這一切深深地吸引著這個從大山走出來的孩子。在廈門讀書的三年,張益每學期都要去海邊十餘次。

在海邊,他讀到了曹德旺先生的故事,和其他商人、生意人不同,張益更願意稱呼曹德旺為“企業家”。躺在沙灘上吹海風時,張益也會幻想,自己成為了和曹先生一樣的實體“企業家”。

張益的家鄉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又被譽為“龍山百合之鄉” ,張益的父親在百合產業深耕二十餘年,積累了一批客商資源,建成了頗具規模的家鄉種植合作社。然而,傳統的批發銷售模式卻一直受困於“回款困難”,張益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在批發行業有句老話叫“貨款千年不算欠”。

高中時,淘寶等電商平台的迅速發展讓張益意識到這可能是個機會,一個徹底解決貨款拖欠問題的機會。在廈門求學的三年,他又親眼見證了拚多多App的崛起,畢業時,他終於鼓起勇氣向父親說出了自己做電商創業想法。

深夜,在父親工廠的簡陋辦公室內,他主動找到父親,提出了使用電商銷售百合的想法。工廠的夜晚很安靜,只有父親辦公室的那盞燈還在亮著,暖黃的燈光下,父子二人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知不覺間,東方已經泛起魚肚白。

離開父親辦公室的時候,張益有些疲憊,腦海中卻響起了曹德旺先生的聲音,“國家會因為有你而強大,社會會因為有你而進步,人民會因為有你而富足,這就是企業家做的事情”。得到父親的肯定後,張益覺得,自己離偶像更近了一步。

擁擠的賽道,艱難的突圍

創業大半年的時間內,安勇、張月東兩人一共發佈了近60條作品,每條視頻點讚量在500上下起伏,粉絲量則止步在5000。

豆豉是當地最具特色的自製品之一,兩人花費了7天時間策劃、拍攝、剪輯,精心安排視頻中的每個鏡頭,結果播放數據平平。相反,兩人臨時起興,隨手拍攝的兩分鍾“趕集”視頻則收穫了更多的流量關注。在日漸內卷的三農短視頻賽道,安勇兩人還在等待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和安勇一樣陷入迷茫的還有張益。結束和父親的談話後,張益在家中二樓收拾了一間房間,擺上父親前幾年淘汰的桌椅作為辦公桌,開始了第一次電商創業之路。

張益和龍山百合。圖/受訪者供圖
張益和龍山百合。圖/受訪者供圖

複印工廠資格證、提交開店申請、上架百合產品、完成圖文介紹,張益一口氣完成了所有開店流程。第二天一早,他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腦,查看網店第一天銷售情況,結果卻發現自家店舖瀏覽量為個位數,更沒有人下單,在同行業數據中,百合價格更高的店舖反而獲得了較好的數據,成交量和轉化率遠遠高於自家店舖。

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了5天,其間,張益嚐試更換產品配圖、文字介紹,不停地在網絡上搜尋各類網店運營技巧,然而網店的瀏覽量依舊停留在幾十,再無波動。

現實慢慢消磨了張益的創業熱情,雖然他依舊每天吃完早飯上樓辦公,但是打開電腦卻不知道該幹些什麼,大部分時間,他都會盯著店舖後台數據發呆,人也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做電商創業,家鄉要什麼沒什麼,又想做好,又怪沒條件;要人沒人,要基礎設施沒基礎設施,村里連一條平整的馬路都沒有,有點小情緒。”張益說。

初次創業失利的張益逐漸沉迷於網遊,在英雄聯盟構建的網絡世界中尋找慰藉。

兩年前,劉強主導了“我的家鄉”鄉村振興公益項目,在全國各地下鄉調研過程中,他發現返鄉創業話題在各地的鄉村都飽受關注,因此,他開始在社交媒體平台嚐試做鄉創相關內容分享,一個月內就吸引了數千名新農人的關注。目前,劉強已經建立了數千人的鄉創交流群,群內彙聚了來自全國各地返鄉創業的新農人。

在和當地創業年輕人交流過程中,劉強發現,很多年輕人在創業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執行困惑,他們迫切地需要一些權威性組織或營利性機構來進行專業的創業指導。

幸運的是,張益等來了創業路上的引路人。

父親注意到張益頹廢的狀態後,聯繫了張益的二哥幫忙疏導。那天晚上,張益和二哥打了四個多小時的電話,初次創業的失敗、家鄉一窮二白的現狀、沒有成功案例可參考等諸多委屈因素和往日緊繃的情緒也在這一刻得到疏解。

那晚電話後,張益覺得緊靠語音溝通遠遠不夠,第二天,他就坐上了前往二哥所在地的火車。和二哥待在一起的兩三個月,張益不懂就問,並在二哥的引導下將電商平台規則和玩法摸了個遍。

第二次電商創業,張益另起賬號,上架三款產品,通過提高性價比、做基礎數據、平台投放等方式快速打造出一款爆款產品,然後通過爆款產品帶動其餘兩款賺錢產品,進而實現流量和利潤雙豐收。網店銷售量也從每天十幾單逐漸增加到幾百單,每年的百合旺季甚至能達到一兩萬單。

張益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作為中藥材,龍山百合近年來市場需求增加,行情最好的一個月,線上銷售額達到了六七百萬元。目前,張益家百合線上銷售渠道占比在2/3左右,從0到2/3,他用了整整3年。

此外,由於銷量的擴大,每年百合旺季,張益家公司能為當地鄉鎮提供1.5萬個臨時就業崗位,從百合採摘、剝片、篩選、打包到產品售前、售後,一箱農產品能帶動當地五六個農戶就業。以百合剝片為例,一斤工錢5毛,手腳利索的農戶一天能掙200多塊錢,對偏遠山區來說,已經是一筆較為可觀的收入。

一箱農產品能帶動當地五六個農戶就業。圖/受訪者供圖
一箱農產品能帶動當地五六個農戶就業。圖/受訪者供圖

“全國2000多個縣,68萬多個鄉村,各地地域發展還有差異,如果三農短視頻大家拍得越來越一樣,越來越內卷,那麼肯定是不對的”。鄉創筆記主理人劉強認為,電商、短視頻、直播帶貨等創業選擇雖好,但並不是年輕人唯一的選擇。“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在鄉創筆記賬號中,他還提出了農產品品牌打造、服務供銷社甚至做金融服務下鄉等創業建議。

返鄉創業的路如何選擇,如何在廣闊天地中突破固有的模式和日益擁擠的賽道?已有人探索出了自己的路。

與上述三人不同,李懶懶算是大城市中的“成功者”,北漂8年,入職大廠,辭職前她的薪資已經達到了年薪百萬級別。困於大城市的格子間,李懶懶厭倦了售賣全部時間來換取金錢的生活方式,30歲那年,她選擇了裸辭,之後的半年,她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後經朋友介紹,來到福建農村支教。

鄉村生活滿足了李懶懶對掌控自我時間的追求,慢節奏的生活和鄉村的好山好水讓她決定留下來做點什麼。留在鄉村的第二年,她改造了一個小酒館;第三年,她策劃了鄉村集市和鄉村旅行產品;第四年,她又租下來一個農場,建設和經營露營地。在福建寧德重視鄉村文旅項目發展的大背景下,李懶懶的創業過程並無太大波瀾,她的營地也使得當地的村變成網紅村,帶動了村里旅遊行業的發展。目前,李懶懶的多個創業項目平穩運行,已經達到收支平衡。

在如何解決創業者困惑上,劉強建議,年輕人返鄉創業首先要擺平心態,放寬眼界和視野,利用好本土人脈資源,深入挖掘創業創新點;而在社會層面上,則需思考,如何讓社會力量形成合力,創造更好的機制,讓年輕創業者的求助信息和社會各界的幫扶信息流動起來。

雖然創業已取得部分成績,但張益仍舊困擾於公司的人才招聘問題——未來,他打算在直播帶貨領域深耕,然而工作環境遠離城市,娛樂設施匱乏,生活無聊乏味等問題讓應聘的年輕人望而卻步,一年多的時間內,他還未招到願意留下的年輕人。“創業的難關一個接著一個,想要成為‘企業家’,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張益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李夢涵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賈寧

視頻精選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