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47匹馬過年的00後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01/31/9c216ab7-8724-4d9d-8f65-49fb6e6af67f/transcode_19f54d91-fb5a-a852-f327-3ee64705.mp4/av-g.m3u8
一群00後,腳下踩著閃著七綵燈光的平衡車,解放出來的雙手拿著平頭鐵鏟,應和著耳機里搖滾樂的音樂節奏,從建築工地常見的雙輪手推車里用力剷起精飼料,精準地投進不同馬匹的“餐盆”里。
手推車上用白色噴漆塗鴉的“WBU”透露著,在武漢商學院(WBU)的馬房裡,除了乾草、皮革、汗水和糞便交雜的味道,還在散發著年輕的氣息。
目前正值寒假,但9名馬術專業的學生主動爭取留校,春節期間,他們貼春聯,給馬穿上紅色新衣、辮梳新髮型,為它們製作專屬的年夜飯,和47匹馬一同度過了農曆新年。
“平時喂馬以草料和精飼料為主,但過年了,會給馬兒‘放肆一下’,增加一些胡蘿蔔、蘋果等馬喜歡吃的食材,甚至‘馬餅乾’等小零食。”自嘲“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周浩給馬做年夜飯卻得心應手,他們先要爬到四五米高的草料堆上取草料,喂草增加馬的飽腹感,然後再調配精料,“讓馬更有勁兒”,為了照顧不同年齡馬匹的“牙口”,他們還要將胡蘿蔔和蘋果切成小塊,儘量“小、軟、不硌牙”,據他介紹,這樣的一餐對馬來說,“像咱小時候被獎勵了冰淇淋”。
留校照顧馬的多為大二大三的學生,很多人第一次沒有在家過春節,“確實會想家,但這是我主動爭取的提升專業知識的機會。”周浩表示,既然選擇了馬術專業,今後的生活必定會和馬朝夕相處,“平日裡,文化課安排緊湊,想近距離接觸馬,也得見縫插針找時機。”因此,當放假前一個月得知留校機會時,周浩毫不猶豫報了名,“現在一整天都圍著馬轉,人的作息也變得十分規律,被馬帶動得很有積極向上的感覺。”
“這個暑假前所未有的充實。”正在讀大二的羅陽坦言,以前放假在家,多是“躺平”“賦閑”的狀態,“現在每天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會感到迷茫。”從早上七八點到晚上五六點,給馬喂食、清掃、洗澡、檢查、按摩、消毒之外,學生們還要帶馬遛彎兒、對馬匹進行常規訓練,“像集訓一樣,在教練的指導下,我們現在能更專注於馬匹,專注於訓練,提升空間非常大。”羅陽默默定下一個小目標,從現在可以完成“單地杆”到今年暑假完成一整套障礙,“類似110米欄,從跨一個欄到跨完全程那樣的質變。”
進入大學前,羅陽常年練習田徑,好奇心驅動選擇了馬術專業。接觸後,他發現,不同於田徑場上用堅持去換取自我突破,馬術還需要耐心、責任感和對自然生命的關注,“馬術是唯一需要人和動物共同參與完成的運動項目,馬還是逃跑型動物,遇到危險,它的第一反應就是逃跑,所以剛開始接觸時,會不由自主地緊張。”他記得第一次刷馬,“感覺不是特別怕,但身體已經僵硬,尤其要刷馬屁股的時候。”
咬緊牙關,身體往後靠,伸出手用按摩刷為馬按摩打圈,再幫它擦拭灰塵,重複的次數多了,由陌生到熟練,羅陽從馬的反應中找到了成就感,“它的反饋很直接,陽光好的時候,給它刷舒服了,能把它刷到睡著。”但真正讓羅陽意識到“馬是騎手的夥伴”還是在賽場上,一匹名叫“逐鹿”的馬馱著他參加了校內賽,這是他第一次馬術比賽,“它幫我找到了在馬上的感覺,甚至還能運用到其他馬的訓練上,幫我開竅了。”
“逐鹿也有膽小的時候。”羅陽覺得,“夥伴”不僅包括賽場上共進退,也包括生活中的互補。一次牽遛過程中,附近施工工地上突然冒出一陣持續刺耳的聲音,逐鹿便停下來,一直豎著耳朵朝聲音來向張望,“這是它害怕的表現。”羅陽故意發出一些聲音,示意逐鹿往前走,“幫它把注意力轉移到我身上。”默契和親密在一次次共同經曆中達成,現在,羅陽每次去馬房門口,剛伸手,逐鹿就會把脖子靠過去,“讓我給它撓癢癢”。
馬對聲音的敏感讓羅陽格外留心,春節期間,“外面一放鞭炮,馬就會突然緊張一下”,這時大家就會去拍拍馬的脖子,安撫它們的情緒,“我們晚上9點半左右還會給馬喂一次草,喂草時都會再觀察馬的情況。”
“照顧馬需要很大耐心,它不會說話,有任何狀況,只能靠我們認真觀察。”剛接觸馬時,馬廄刺鼻的味道總能讓周浩想起村里的牛欄、豬圈和雞窩,他覺得自己就是“飼養員”,不同的是,這個高大的動物更加敏感,“一抬手,它都會往後躲,耳朵背起來,很警惕的感覺。”馬一動,周浩也被嚇一跳,“它的頭動來動去,我就很慌,隨時要尋求外界的幫助。”
地面上的慌亂,到了馬背上竟蛻變出莫名的吸引力。率先迎接變化的是眼睛,周浩表示,溫血馬身高大約一米七幾,騎上去,視角陡然增加了一個人的高度,“像站在二樓上一樣,怕自己掉下來,又貪戀開闊的視野。”對馬的態度也很矛盾,“怕它動,怕控製不住,又渴望刺激,希望它跑起來”。周浩想起曾經對電視里策馬奔騰場景的嚮往,“自己試了才知道,不是坐上去就能跑的。”
等馬真的跑起來,周浩發現自己完全“坐不住”,他一直被顛起來,完全沒辦法把自己按在馬鞍上,下馬之後,他雙腿一直哆嗦,但心裡卻空前篤定,“我要想辦法讓自己能坐穩”。小目標一個接一個,他從一開始的手足無措到如今能在馬背上進行訓練,和馬一起跳躍障礙的成就感激發他不斷專注於照顧馬、紮實基本功,“馬術讓我始終感覺自己在向上成長。”
且在周浩看來,這種成長很公平,雖然班里女生占比較少,“但在馬術行業里沒有男女之分,大家都要做一樣的事情,克服同樣的問題,只有這些關都過了,才能進步得更快。”但他注意到,在對待馬的問題上,有時女生更加細緻,“比如給馬剃毛時,她們會留一個愛心或明顯的標識。”
如今,周浩的社交生活也被馬和馬術佔據,和同學、教練一起吃年夜飯時,馬是繞不開的主角,即便和家人、朋友聊天,和馬相處的日常也是他樂於分享的話題,“我想讓更多人感受到馬術的樂趣。”當被問及如何克服馬廄里一度把他“勸退”的味道時,他利索回答:“只要騎兩次馬,就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本報北京1月30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1月31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