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2023年02月04日12:14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元宵佳節來臨之際,2月3日-5日,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甪端》是故宮博物院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理念下,為充分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針對青少年人群,經過三年時間著力打造出的首部音樂兒童劇。

海報。  主辦方供圖
海報。 主辦方供圖

該劇的創排,將博物館教育和兒童戲劇教育相結合,在博物館厚重曆史文化的場景中,讓文物“活”起來,通過戲劇的力量,讓孩子們在觀演中穿越時空,感受曆史文化,培養曆史的“同理心”,激發真情實感,關注過去、現在,思考時間和生命的價值、意義。該劇從故宮186萬餘件(套)藏品中,選取出明萬曆掐絲琺瑯甪端香薰、晉代書法家陸機草隸書作品平複帖、南宋沈子蕃緙絲梅鵲圖、清乾隆金甌永固杯等珍貴文物為角色原型創作故事情節。甪端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獨角神獸,能夠日行一萬里夜走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瞭解不同文化,是聰明、開放、睿智的形象化身。

劇照。  主辦方供圖
劇照。 主辦方供圖

文化、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也是這部劇的成功之處。《甪端》通過沉浸式舞美影像、裸眼3D等前沿科技打造出華麗震撼的舞台,開場炫酷的建築結構與空間營造,讓觀眾對中國古建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該劇劇目主創表示,這是一個講述科技、藝術與文化傳承的故事,舞台上通過多媒體科技手段讓故宮煥發出藝術美感,能夠直擊人們心靈。同時,劇中每個數字、每句台詞、每段曆史,也都是在不同領域專家的嚴格審核把關下確定的,體現出故宮博物院對傳統文化傳承及青少年教育的高度重視和責任擔當。

劇照。  主辦方供圖
劇照。 主辦方供圖

正如《甪端》主題曲《故宮謠》里唱的那樣,“一草一木皆有靈”,紫禁城流轉的時光里,無數文物曆經歲月洗禮,深厚的文化得以沉澱和延續。“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不是一句空話,故宮博物院通過音樂兒童劇《甪端》,將其落到實處,讓兒童美育教育、情感教育變得親切、自然,讓文物在孩子們的現實生活中“活”了起來。在表現方式上,該劇通過跨越時空的人與文物的對話,通過“童言童語”揭示出過去與未來、時間和生命的深刻主題,也在情感教育方面告訴孩子如何化解友情衝突,如何面對隔代觀念的差異等。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劉軍

視頻精選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