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兆畫出的∞代表了什麼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02/06/5dd7bf4b-7750-4598-f4ea-495850682b47/transcode_d3975bf7-7f2a-031e-cab8-092b4a11.mp4/av-g.m3u8
4年前,《流浪地球》作為春節檔電影黑馬,最終收穫46.87億元票房。今年大年初一,《流浪地球2》歸來,講述了在“流浪地球計劃”實施前夕,人類社會面臨“流浪地球計劃”與“數字生命計劃”的艱難選擇。
《流浪地球2》沒有讓觀眾失望,再度掀起觀影熱潮。這部電影的一大魅力在於,觀眾在“N刷”過程中能持續挖掘到主創隱藏的“彩蛋”,並腦補那些未被明說的內容。
比如片中嚴謹理性的科學家馬兆,留下了很多謎題。馬兆去修復北京的根服務器前,在平板上留下的遺書是一個無限符號“∞”。這令很多網友想到莫比烏斯環,紛紛猜測,馬兆是不是認為數字生命和實體生命正是如此循環存在的?
也有網友發現,馬兆被稱為“馬老師”——念快了音似片中的人工智能“MOSS”,是不是細思極恐?
日前,飾演馬兆的演員寧理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獨家專訪。他如是形容馬兆:“作為科學家、工程師,他擁有絕對的理性”“是一個情感指數非常低的存在”。寧理認為,“流浪地球”系列是對於科幻問題給出了“中國式的回答”。
“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科幻電影”
4年前,演員寧理在電影院看《流浪地球》,非常震撼——“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拍的!”精湛技術令人折服,而電影所傳遞的人文觀念,“對於生命、未來、人類和社會的思考”也深深吸引著寧理。
“《流浪地球》太好了,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科幻電影。”電影中酷炫的特效呈現,體現了工業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當時寧理“N刷”這部影片,更震撼於《流浪地球》帶給自己的思考。
因此,接到郭帆請自己出演《流浪地球2》的邀約時,寧理說當時的心情是“興奮、激動、緊張”,沒有任何猶豫就答應了。“腦子想的都是:天呐!馬上我要演《流浪地球2》了!”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當災難來臨時,帶著自己的家,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一個非常‘中國’的概念。”寧理認為,《流浪地球2》與《流浪地球》都在探討家國、大小的取捨問題。“地球在整個宇宙中非常渺小,但地球又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在面臨巨大變革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個人與族群的關係?‘流浪地球’系列電影給出了非常中國式的回答。”
不同於以往的一些科幻電影,披著本土科幻的外衣傳達西方個人英雄主義價值觀,寧理認為,《流浪地球》的成功就在於傳遞中國傳統的家國觀念,賦予了本土科幻電影強大的生命力。
這也正是寧理會毫不猶豫參演《流浪地球2》的原因。
“我很看重劇本,其中關於生命、社會的探討非常打動我,一部偉大的作品會成就一個平庸的演員,但一個偉大的演員拯救不了一部平庸的作品。好的劇本會帶給演員巨大的、豐富的想像空間,這正是《流浪地球2》吸引我的地方。”
“撕碎”以往角色,塑造絕對理性的“馬兆”
春節,很多網友看完《流浪地球2》後有這樣的評價:如果說4年前《流浪地球》算是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的大門,那麼《流浪地球2》就是把這扇門踹飛了,“關都關不上了”。
片中無論是對科技的視覺展現還是暗藏的思考空間,都有諸多驚豔之處,令觀眾在這個春節意猶未盡,反複琢磨,挖掘“彩蛋”。
劉德華飾演的科學家圖恒宇,在一場車禍中失去女兒圖丫丫。他努力通過數字與人工智能技術“複活”女兒,意圖將存儲在數字生命卡中只有兩分鍾“意識”的生命跡象,拓展為完整的人生。
圖恒宇是馬兆的得意門生,馬兆看起來就是理性絕對碾軋感性的科學家。二人的互動和分歧,使這對師徒之間的對手戲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馬兆留下的無限符號遺言,以及去世前告訴圖恒宇“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也讓網友驚呼“馬兆不簡單”“他才是數字生命的始作俑者”。
寧理沒有問過郭帆為何找自己演《流浪地球2》的“馬兆”,他猜測,也許是郭導通過以往角色看到了自己氣質上“執著”的一面。“這種執著用一個字兒來說就是軸,是一種堅持的感覺”。
最近,在電影路演現場,導演郭帆還親自解讀了馬兆這一名字背後的“彩蛋”:“馬對應數碼的碼,而兆則對應數詞兆。”
寧理坦言,此次在《流浪地球2》中大家看到的工程師馬兆依然是一個與之前完全不同的角色——“是一個情感指數非常低的存在”。“馬兆作為科學家、工程師,他擁有絕對的理性,對一切事物都秉持科學、客觀、理性的態度,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這個角色都努力將情感因素降到了最低”。
談及角色塑造,寧理說:“不是說你戴上眼鏡告訴觀眾你是科學家就行了,演員需要通過一些自然行為的流露去強化角色在觀眾心中的設定。”為了更好地飾演科學家,寧理在拍戲前特意去接觸了一些科學家與工程師,瞭解了人工智能與數字科學的大概內容。
“雖然戲里沒有太多篇幅去讓我展現這些內容,但是我需要通過瞭解、學習,自然流露出一些科學家的行為、狀態,讓觀眾們在潛意識里覺得那個人就是一個偏執的科學家。”
《無證之罪》《愛情神話》《警察榮譽》等作品,讓觀眾們看到了演員寧理的無數種可能性。但寧理說,觀眾在電影院中看到的“馬兆”,不應該是一個披著科學家外衣的小鞋匠、李豐田或是陳新城。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觀眾忘掉寧理,忘掉寧理之前塑造的所有角色,呈現出一個個性化的、唯一存在的科學家馬兆。
冒險精神是團隊創作《流浪地球2》的關鍵詞
《流浪地球2》的成功證明,中國科幻電影需要冒險精神。
這是寧理第一次參演科幻電影,他直言,不同於其他類型的電影,科幻電影需要冒險精神與想像力。“有一場戲是我們登上月球,看到之前的宇航員留在月球上的東西,我們需要作出反應,但其實周圍所有的環境都是綠布,都需要依靠自己的想像。”
寧理看到,《流浪地球2》劇組在“摸著石頭過河”,聰明人用笨辦法一個一個去嚐試。寧理認為郭帆身上的冒險精神與創新精神正是中國科幻電影所需要的。“他並沒有躺在之前成功的經驗里固步自封,我們在拍攝《流浪地球2》時,他會帶領團隊做許多新鮮的嚐試,包括鏡頭運用、表演,他經常會說,我們就試一試,看看哪種可能性更合適。”
日前,郭帆在《人民日報》撰文談道:“我們需要想像力,更需要把想像力轉化為作品的具體方法,即需要建立起符合我們國情的更加強大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光是設備和技術,更是流程和標準。”
寧理感慨:“拍攝的時候,大家都有一股熱情與衝勁,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我為這個角色設計了許多小巧思,也在表演中進行了許多挑戰,可能當時會覺得很冒險,但現在回頭想想,所有的冒險都是值得的,冒險精神是讓‘流浪地球’系列電影成為革命性科幻電影的重要基因。”
《流浪地球2》馬兆留下的謎團,觀眾們希望在《流浪地球3》得到解答。
事實上,拍攝結束後,寧理自己也總覺得意猶未盡。“我始終覺得‘流浪地球’不會結束,還會有延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見習記者 譚思靜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2月0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