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媽媽談生育登記變化:孩子不是結婚證生的,是女人生的
來源:中國慈善家雜誌
生育登記只是未婚媽媽面臨的第一道關卡。

因生育登記取消結婚限制,即將於2023年2月15日起施行的《四川省生育登記服務管理辦法》引發空前熱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是,從“夫妻應當在生育前進行生育登記”改為“凡生育子女的公民,均應辦理生育登記”。
由“夫妻”到“公民”,有人將此等同於“非婚生育放開了”,但在未婚媽媽夢夢看來,這不僅是生育和婚姻慢慢鬆綁脫鉤的體現,也是對公民,特別是未婚生育人群生育權的一個回歸。
就在一年前,夢夢為爭取生育保險金,將深圳市衛健委告上法庭,儘管這場維權曆經8個月,費了很多周折,夢夢依然覺得很有意義。“不止是這筆報銷款的問題,更是對未婚媽媽生育權益的一個認同。並且,因為既有觀念對非婚生育的汙名化和歧視,未婚媽媽大多是隱身的,不被看見的。不被看見,怎麼維權?所以我選擇站出來。”
值得關注的是,夢夢所在的廣東省,早在2016年就取消了生育登記的婚姻限制。當年出台的《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於生育登記和再生育審批的暫行管理辦法》(粵衛〔2016〕104號)中第八條第三款規定:“未辦理結婚登記生育第一個和第二個子女的,按本辦法規定辦理生育登記。”
然而,在現實中,生育登記只是未婚媽媽面臨的第一道關卡,女性享有的生育保障、各項權益常常和她們無緣,來自社會的隱形歧視,更是讓未婚媽媽們處處碰壁,處境艱難。
我們只是想爭取同等的權利
2020年,夢夢懷孕了,但因男友父親的強烈反對,兩人最終沒能結婚。2021年,孩子出生,28歲的夢夢成為未婚媽媽。
因為沒有結婚證,夢夢從生育登記就開始碰釘子。孕期,她“試探性”地去社區工作站進行生育登記,工作人員說沒結婚證辦不了。可沒過多久,她聽說一位未婚媽媽在2018年進行了生育登記,雖然被明確歸為了未婚生育人群,但順利地拿到了生育保險。於是,夢夢決定再跑一趟,把生育登記辦下來。
一開始工作人員還是說辦不了,夢夢便拿出廣東省2016年出台的政策,跟他“磨嘴皮子”。工作人員說沒有先例,又是查資料,又是在微信群裡跟同事商討,還請示了領導。反反複複磨了好幾個小時,終於辦好了。
臨走時,工作人員提醒夢夢:“你這個情況,做了生育登記也拿不到生育保險金。”
果然,夢夢在產檢時,被醫院告知“系統里無法查詢到其生育登記的信息,沒法給她進行醫保結算”。於是,夢夢找到寶安區醫保局,醫保局告訴她“其非婚生育‘屬於政策外’,衛健委不會將其生育登記信息推送過來的。”這樣一來,夢夢就拿不到生育保險金了。
但學法律的夢夢很清楚,現行法律未明文禁止未婚生育,也未禁止未婚生育者申領生育保險。為了爭取自己的權益,她不得不跟醫院、醫保局、衛健委三方反複交涉,依然無果。最終,她想到了自己加過的一個非婚媽媽微信群裡,有一個長期關注女性權益的律師董曉瑩。
在董曉瑩的幫助下,夢夢請了深圳本地的代理律師,於2021年6月,分別向深圳衛健委和醫保局申請了行政公開,向市政府申請了行政複議。
行政複議維持了既有結論。不過這份複議特別提到,“在人口政策面臨調整的情況下,深圳市衛健委需要與時俱進,切實解決群眾的正當需求。”
行政複議解決不了,夢夢只好走訴訟途徑。2021年9月,她向深圳市鹽田區人民法院寄出了起訴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立案材料。
懷著身孕的夢夢,輾轉於深圳市、寶安區兩級醫保和衛健部門,希望能與婚內生育的女性一樣,享受生育保險。臨近分娩,夢夢去她的戶口所在地街道辦及醫保局窗口諮詢生育醫療費用的申領流程。得到的答案都是,除了需要向街道辦遞交醫療單據等材料,還需要提供結婚證。但多次交涉中,夢夢發現他們常常口徑不一,甚至同一個單位,不同的工作人員也會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夢夢想:“是不是也可以換個街道辦試試呢?”
2021年11月,夢夢的孩子出生,這次,她換了個街道辦遞交材料,“意外地很順暢”,沒人問她要結婚證。
十天后,夢夢在手機上查到申領生育醫療費用的審核通過了,她立即聯繫了公司HR,很快就收到了4700元生育醫療報銷入賬的短信。
2022年1月28日,她起訴深圳市衛健委的案子一審開庭。最終,該案採取了庭下調解,夢夢因傷沒能參加,深圳市衛健委和夢夢這邊的律師坐下來商談,衛健委的工作人員當場做出承諾,一定會把她的問題妥善解決好,也會把跟她一樣的其他未婚媽媽的問題解決好。至此,她的訴訟之路劃上了句號。此時距她開始爭取生育保險金,已經過去了8個月。

相比夢夢,來自上海的未婚媽媽張萌,維權之路來得更加艱難且漫長。2016年,剛和男友分手不久的張萌發現自己懷孕了,當年已經40歲的她決定生下孩子,獨自完成了建檔分娩、生育登記、為孩子落戶。
而給自己爭取生育津貼,最初並不完全是因為錢,更多的,是為了贏得一份公平。
生育產生的相關醫療費用,張萌用醫保卡就順利結算了。但申領餘下的產檢補貼和生育津貼(產假工資)時,張萌被社區街道辦要求先完成“符合計劃生育”的審核,而這項審核需要提交結婚證,未婚媽媽張萌被卡住了。
自己和已婚生育女性一樣繳納五險一金,生孩子時卻不能享受同等的生育保險待遇,這讓張萌感到很不公平。因此,她先後起訴了自己所在街道辦事處、浦東新區政府、上海市社保事業管理中心等部門,但均以失敗告終。
從行政複議,到行政訴訟,到提出再審,再到提出抗訴……張萌邊工作邊打官司,4年間反反複複地爭取,卻並沒有得到法律上的勝訴,而是等來了政策上的鬆綁:2020年底,上海民政局發佈了一則文件,稱2021年1月1日起,“申請享受生育保險待遇計劃生育審核”業務退出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受理清單。也就是說,申請生育保險無需再提交《計劃生育情況審核表》,也就不需要結婚證了。
2021年3月,張萌終於以“未婚媽媽”的身份領到了那份遲到四年的生育保險金,成了“國內未婚生育申領生育保險金第一案”當事人。
不被看見的群體
董曉瑩從2015年開始接觸非婚生育群體,參與發起調查,並為非婚媽媽們提供公益的法律援助服務,也經手過一些單身女性維權案件。
2021年,她和幾位律師做了一份關於非婚生育女性能否進行生育登記、申領生育保險等內容的調查,調查了全國八個省份。結果顯示,彼時只有廣州和深圳“存在領取生育保險的可能性”。“當時只有廣東省非婚生育可以進行生育登記,其他地方,連生育登記都做不了。而大部分省份報銷生育保險時,要求必須有生育登記憑證。這就等於被卡住了。”董曉瑩對《中國慈善家》說。
而廣州和深圳,在具體實踐中,各種情況也是層出不窮。即使做了生育登記,非婚生育女性領取生育保險金也是因人而異。有些個案,跟醫保管理部門、衛健委溝通以後,或者投訴一下,就可以爭取到,成功的個案大都集中在廣州。“甚至有的部門,線上、線下的操作都不太一致,線上要結婚證,線下可能就不需要。”
在董曉瑩看來,國家近幾年在保障非婚生育群體權益方面,取得了很多進步。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關於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的意見》(國辦發〔2015〕96號),規定:“不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無戶口人員。政策外生育、非婚生育的無戶口人員,本人或者其監護人可以憑《出生醫學證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戶口簿、結婚證或者非婚生育說明,按照隨父隨母落戶自願的政策,申請辦理常住戶口登記。申請隨父落戶的非婚生育無戶口人員,需一併提供具有資質的鑒定機構出具的親子鑒定證明。”
這一政策,全面解決“無戶口人員”的上戶問題,非婚生子女上戶口的問題也包含在內。而社會撫養費也隨著中國二孩政策的放開,逐步取消了,單身生育基本不再會被罰款。眼下,董曉瑩認為最亟待解決的,就是未婚媽媽申領生育保險金的問題。
生育保險屬於社會保險範疇,包含在“五險一金”之內,以保障女性因生育而暫時喪失勞動力時的基本經濟收入和醫療保健。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生育醫療保險,保障女性產檢、生育的醫療費用,另一部分為生育津貼,即產假工資。

在董曉瑩接觸的未婚媽媽中,在這個問題上遇到困難的人廣泛存在,但能去解決問題的就少了一大半,最後走訴訟途徑去爭取的就更少了。“一是訴訟成本太高,這條路太辛苦,很多人承受不了,或者怕麻煩不願承受。二是訴訟會增加未婚媽媽身份曝光的風險。”
無論成敗,在董曉瑩看來,能積極爭取自己的權益,都是很勇敢的,也是未婚媽媽群體近年來很大的一個進步。她2015年剛開始接觸這一群體時,想做相關調查,根本找不到案例,“沒人願意承認自己是未婚媽媽,沒人願意跟我說她們的遭遇,這個群體是不被看見的。”
還需克服的各種難題
在打官司的4年時間里,張萌鑽研了各種相關的法律和政策。對想為自己爭取權益的未婚媽媽,張萌很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能幫一把就幫一把。”但張萌覺得,這個群體還是被關注得太少,“她們是弱勢群體,多數人遇到問題就是忍。”
張萌目前認識了100多位未婚媽媽,其中很多人都在給孩子落戶、申領生育保險等環節遇到了困難,“不要提訴訟了,有時候,我建議她們打市長熱線、投訴、信訪,大部分人都不願意,連打個電話都不願意。”這讓張萌感到無奈,“她們不願意說,覺得說了也沒用。”
讓張萌感到欣慰的是,這兩年,逐漸有些未婚媽媽爭取到了自己的生育保險金,“雖然人數依然不多,但她們拿到錢了,還是能激起一些未婚媽媽的維權積極性。”
在張萌看來,維權難的一個原因是,很多人沒有好好瞭解相應的一些文件政策、法律法規,即便是相關的工作人員。2017年,張萌給兒子辦戶口時,一開始辦事人員也不給她辦。後來,她硬逼著辦事人員查閱國務院和上海市的落戶政策文件,才把兒子的戶口辦下來了。張萌還聽說過一個媽媽為瞭解決孩子的戶口,選擇了結婚再離婚。“2015年,國務院就出台了政策,地方上都有人不知道。就更別提生育保險之類的,國家規定和地方反應之間,會有多麼嚴重的脫節。”
更難以撼動的是人們的刻板印象——只有結婚才能生孩子。張萌自己也曾斟酌過好久:未婚生育合不合法?查閱很多資料後,她變得堅定了:完全合法!“但很多未婚媽媽,無論我怎麼跟她們說,她們還是認為未婚生育不合法。這真的讓我感到很絕望。”
“一提到非婚生育,很多人就想到什麼小三啦、出軌啦,這完全是對未婚生育的汙名化。”夢夢表示,未婚媽媽的成因有很多:有人是遇人不淑,懷孕後男友直接不管甚至失蹤;有人因種種原因無法步入婚姻,但又想生下孩子;還有人不想要婚姻,但想要孩子,主動成為未婚媽媽……“但一些人還沒弄清楚狀況,就亂髮評論。這讓我感到很委屈,我生個寶寶,沒有破壞任何人的家庭和婚姻,問心無愧。”
夢夢認為,國家和社會對待非婚生育的態度,不是說要提倡大家都不結婚去生娃,但要尊重非婚生育人群,尊重他們的權益。她爭取生育保險的新聞上熱搜時,大部分評論都支持她積極維權。其中一個網友的評論,夢夢深表讚同:“孩子不是結婚證生的,是女人生的。”
也正因為如此,“四川省生育登記取消結婚限制”這一條地方政策會受到這麼大的關注。在董曉瑩看來,這和國家整體人口政策的開放以及大眾關注度的變化有關係。
但這是否意味著非婚生育就放開了?非婚生育人士的權益是否得到了保障?是不是能促進生育率?對於這些問題,董曉瑩給予了否定的答案。
“生育登記取消結婚限制只是給了你一個合法途徑去登記。而保障非婚生育群體的權益,還需要很多步驟的完善和解決。比如:非婚生育女性享受生育保險待遇(包含生育醫療費用和生育津貼)、女性在職場中遭遇性別歧視的問題、包括生育之後的托幼服務等各種保障,目前都不是很到位。”
但董曉瑩依然對四川這次的政策持樂觀態度,相信單身生育人群的權益保障會慢慢變好。“四川這次能引起這麼大關注,是個好事。因為他們在具體的政策實踐中,也需要社會輿論監督。我相信,以後他們(四川)如果在實踐中遇到什麼困難,大家肯定也會很關注,這能促進他們更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
(為保護採訪對象隱私,除董曉瑩外,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作者:王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