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專家解答科學防治肝病

2023年03月18日20:16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生進行肝病診療和防治肝病健康知識科普。(受訪者供圖)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生進行肝病診療和防治肝病健康知識科普。(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哈爾濱3月18日電(記者楊思琪)3月18日是第23個全國愛肝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楊寶山就如何科學防治肝病進行瞭解答。

  楊寶山介紹,肝炎致病原因比較複雜,病毒、細菌、寄生蟲、化學毒物、藥物、酒精等因素都可能使肝功能受到損害,引起一系列不適症狀,臨床表現主要有食慾減退、腹脹、厭油膩食物、噁心、嘔吐、易疲倦等。

  楊寶山表示,久坐少動等不健康生活習慣,膳食結構不合理、熱量過高等不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導致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因此,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尤為重要。

  “酒精對肝細胞有較強的毒性,會直接影響蛋白、脂肪的代謝功能,從而降低肝臟的解毒能力。”楊寶山說,酒精性肝炎是由於長期大量飲酒導致的肝臟疾病,與飲酒量、飲酒年限、酒精飲料品種等因素相關。初期通常表現為單純性脂肪肝,可發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嚴重酗酒時可誘發廣泛肝細胞壞死,甚至肝功能衰竭。同時,女性對酒精所致的肝損傷更為敏感,較小劑量和較短飲酒年限就可能導致酒精性肝炎。

  專家提醒,“酒精肝”的治療措施主要是重在預防,及早戒酒,早期診療。對於輕症患者,可給予水飛薊素類、多烯磷脂酰膽堿和還原型穀胱甘肽、雙環醇等保肝、抗炎藥物,改善肝臟生物化學指標。長期飲酒人群應定期到醫院進行肝功能和體格檢查。

  “住院肝病患者中,大約每10個人中就有1個患藥物性肝損傷。”楊寶山說,藥物性肝損傷是指由各類化學藥物、生物製劑、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及其代謝產物等誘發的肝損傷,近年來發病率大幅增長,且無特異性治療方案。這與藥物的過度使用,以及減肥、保健、食品添加劑等因素有關。

  隨著年齡增長,肝臟的藥物代謝能力逐漸下降,增加了中老年人發生藥物性肝損傷的風險。有研究表明,藥物性肝損傷患者中40歲以上的占六成以上。楊寶山建議,患者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切忌自行盲目服藥或隨意加大藥物劑量。如果在服用藥物後出現沒力氣、噁心、腹部不適、胃口變差、皮膚變黃等表現,要及時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視頻精選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