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科學家面對面,共赴一場元宇宙、ChatGPT的探秘之旅

2023年03月25日21:31

新京報訊(記者展聖潔)3月25日,首都圖書館與中國計算機學會聯合主辦的“‘計算科學+’——計算無處不在”系列講座在首都圖書館拉開序幕。在首場活動“看得見的信息世界”中,專家圍繞當下熱點話題元宇宙、ChatGPT等展開科普和討論。

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時值週末,現場來了很多小朋友及家長。“元宇宙,我們可以認為是新一代的虛擬現實,它本身是把真實的世界數字化,比如我們用的社交軟件就是把社交關係數字化,電商是把購物數字化。”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副研究員高林介紹,元宇宙要帶給人們真實的體驗,就需要運用交互技術,比如VR頭盔、交互手套等。

另外,未來的數字內容還有一個很強的特點——人人都可以是生產者。“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每一個物體或產品和真實世界一樣,都是有價值的,可以利用區塊鏈等技術去保護數字版權。”高林說。

在現場討論環節,針對當下大熱的ChatGPT,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大數據研究院院長王元卓建議,“沒有瞭解過ChatGPT的小朋友或家長可以去瞭解一下,這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進展,未來很可能對我們的工作、生活模式帶來顛覆性的改變。”

“ChatGPT不是橫空出世的,從2018年開始,相關團隊就在研究模型,經過不斷髮展,從1、2、3、3.5更新迭代到現在的ChatGPT4,它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技能。之前只是對話,慢慢可以計算數學題,可以看出,計算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像律師、金融、文案編輯、科普的工作等,未來都可能由智能模型來完成,這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王元卓說。

同時,王元卓也提醒,目前ChatGPT還存在很多問題,生成內容中有很多錯誤,不能完全相信。“尤其是小朋友,在利用它學習的過程中,大人要注意把關。”

此外,中科院計算所無線通信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週一青還分享了自己參與編寫小學生科普讀物的過程。“去年6月我去參加科普創作的研討會,計劃面向小學生推出一套科普讀物。通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怎麼把這個事向大眾說清楚,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還記得,當時寫的第一稿‘慘不忍睹’,怕小朋友看不懂,只寫了移動通信的曆史,結果只做到了‘普’,‘科’沒有體現出來。後來,我讓一個鄰居家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提建議,他說‘我能看出來你很努力想把事情講清楚,但你能不能把它寫得更有趣一些?’接下來,我們又重新修改了十幾稿,希望通過這樣一套書能夠激發同學們對科學的興趣。”

據瞭解,自2021年創辦以來,首都圖書館“科普講堂”系列講座已舉辦“天河行舟——我看載人航天”“從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談黑洞認識史及進展”“走進科幻文學”等11場活動,吸引近23萬人次參與。

2023年“科普講堂”以“‘計算科學+’——計算無處不在”為主題,包含“看得見的信息世界”“計算+人機對話”“計算+想像力”“計算+親子教育”等10大主題講座,計劃於3月至12月每月舉辦一場,通過線上線下形式聯動開展。

編輯 白爽

校對 吳興發

視頻精選
更多新聞